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中国经济正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活力。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其中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国工业的重要窗口,苏州的智能制造发展态势,为我们观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样本。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苏州一家智能移动机器人生产企业,一季度新客户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仅一季度就签订了278份订单,接近去年全年订单数量的一半。企业负责人表示,来自全国各地的制造工厂纷纷寻求"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解决方案,以提升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
在研发中心,一款为半导体行业定制的移动机器人引人注目。其机械臂精度达到0.1毫米,能够精准抓取脆弱的晶圆片。这些机器人正被广泛应用于纺织、模具等传统产业,以及光伏锂电、电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填补高危作业环境和重型搬运等领域的空白。
在苏州的调研中发现,各种新技术正在快速接入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研发中心的灵巧手能够轻松"拿捏"不同重量、不同尺寸的零部件,最高可拿起20公斤物件。在地下电缆隧道,电力工人通过AR眼镜进行巡检,巡检时间从原来的三小时缩短至一小时左右。
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安全、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6.0%。
苏州市"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应用中心成为技术供需对接的重要平台。该中心汇集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的人工智能最新应用场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中心梳理出的"AI+制造"领域技术服务商名录,包含81家企业,为供需双方提供了精准对接的渠道。
苏州的科技招商触角已延伸至全国多个城市和海外地区,总数达到50多个。通过精准招商图谱,重点发力光通信、人工智能、车联网等产业链。据统计,苏州9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2%的瞪羚、独角兽企业都来自科技招商项目。
为支持科技创新,苏州推出了"科创指数贷"等金融产品,聚焦研发关键环节、产品首购首用等领域,不断创新保险险种,多管齐下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研发难题。
各地正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海提出,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左右。山西实施30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15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3%。北京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0个未来产业。
这些政策举措正在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季度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4%、44.9%、26.0%,展现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机。
从苏州的实践可以看出,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正在重塑中国工业版图。通过技术创新、平台搭建、政策支持等多维发力,中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这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应对全球产业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培育和壮大,中国经济必将展现出更加强劲的"向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