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国内部分知名化妆品品牌被曝“检出违禁添加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引发监管部门与消费者的双重关注。尽管行业协会紧急启动检测并确认未发现违规成分,但这一事件再次将EGF在化妆品领域的使用争议推向台前。从科学原理到监管逻辑,这场风波揭示了化妆品原料合规性审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5年4月,媒体曝光部分品牌产品含有禁用成分表皮生长因子(EGF)。作为具有细胞再生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EGF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但在化妆品原料目录中尚属"未准入"状态。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随即行动,委托具备国家级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涉事产品及同类型商品进行专项检测。通过ELISA法和HPLC法双重验证,截至2025年4月15日,所有样本均未检出异常。这一结果既回应了公众疑虑,也凸显了检测技术标准在化妆品监管中的关键作用。
行业专家指出,目前普遍采用的ELISA法虽为常规筛查工具,但其特异性存在缺陷——全球尚无专门针对化妆品中EGF检测的商用试剂盒。该方法可能产生假阳性结果,需结合质谱或免疫印迹等确证技术综合判断。此次检测采用"初筛(ELISA)+精检(HPLC)"的双重验证机制,既符合国际通行标准,也体现了中国化妆品监管的技术严谨性。
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种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在人体内浓度约为男性780pg/ml、女性604pg/ml。其强大的细胞增殖能力使其在烧伤修复、创伤愈合等领域有显著疗效,但国家药监局2019年明确指出:EGF分子量较大(约6.2kDa),健康皮肤屏障难以吸收;若用于破损皮肤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副作用。基于安全性和有效性双重考量,《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至今未收录该成分。
此次事件暴露了检测技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专家建议: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EGF检测团体标准,明确方法学规范;监管部门需加快建立补充检验方法,填补技术空白。同时强调企业须强化合规意识——宣称或添加人寡肽1(即重组EGF)均属违规,这与国际主流监管趋势保持高度一致。
总结:
表皮生长因子的合规争议折射出化妆品行业科技创新与风险管控的平衡难题。从检测技术迭代到法规标准完善,中国正通过科学化监管筑牢安全防线。未来需持续推动"技术研发规范制定执法监督"的良性循环,既保障消费者权益,也为技术创新留足空间。此次事件中展现的快速响应机制和专业检测能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