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4年全球稀土供应链迎来关键调整。继2023年对进口矿实施管控后,我国进一步加强出口端管理,将钐、钆、铽、镝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纳入出口管制清单,并于发布当日生效。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在稀土全产业链战略地位的持续强化。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稀土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指出,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公告显示,此次管控覆盖金属、氧化物、靶材等形态的7种中重稀土材料。此类资源因其军民两用属性被正式列入《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成为继2024年12月锑品管制后又一关键战略物资。值得注意的是,这七类元素全球供应高度依赖中国——我国控制着约90%的稀土精炼产能,并拥有占全球40%储量、67%产量(2023年达24万吨)的核心优势。
当前中国稀土出口呈现显著结构差异:轻稀土以镧、铈等元素为主,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及荷兰;而中重稀土如镝、铽则集中流向日韩市场。分析显示,此次管制将直接影响日本对高性能磁材原料的获取能力——该国80%以上的离子型重稀土依赖中国进口。从市场反应看,参考锑品出口受限后内外价差超21万元/吨的案例,中重稀土价格可能出现前期快速拉升、后期调整并持续走高的趋势。
政策导向已明确转向高端应用倾斜:我国此前对稀土出口管控集中在冶炼分离技术环节,而此次直接针对材料级产品。数据显示,中重稀土更多以钕铁硼磁材等高附加值形态间接出口,这与全球供应链"南重北轻"的资源分布(中国南方占全球80%以上离子型重稀土储量)形成战略闭环。管制措施将推动产业从原料出口转向技术输出,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端领域构建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作为唯一具备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国家,我国正通过政策组合拳巩固战略资源主导权:2023年全球约三分之二稀土产量由中国贡献,而90%的精炼产能集中于此。从内蒙古轻稀土基地到赣闽粤离子型矿核心区的空间布局,配合日趋严格的进出口管制,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这种管控既保障了国内供给安全,也为突破"以价换量"传统模式创造了条件。
总结而言,中重稀土出口管制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在关键战略资源管理上迈入新阶段。通过强化全产业链掌控力、推动高端应用转化,我国不仅巩固了在全球高精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更构建起"资源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战略屏障。未来随着政策持续深化,稀土产业将从简单的资源输出转向价值创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