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4年,中国电影行业经历了诸多挑战,为2025年的发展留下了复杂的伏笔。这一年,电影票房收入为425.02亿元,较去年同比下滑22.6%,观影人次10.1亿人次,同比下降22.2%,场均上座率仅5.8%,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行业面临的困境。然而,在困境之中也蕴含着新的机遇与变革,深入剖析2024年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状况,能为洞察2025年电影行业趋势提供重要依据。
(一)票房与档期:高开低走,依赖假日档期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电影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4年电影市场总票房为425.02亿元,在近五年内排名第三,但与2015-2019年的黄金增长期相比,差距明显,下降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各档期表现起伏不定,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上半年重点档期票房数据亮眼,春节档8天票房高达80.51亿元,占比18.9%,成为全年票房重要支撑;暑期档以116.41亿元的票房成为最吸金档期,占比27.4%。然而,非假日档期表现疲软,单日票房3000万以下的“冷淡日”多达58天,票房对假日档期的依赖程度显著提升。
(二)影片供给:数量与质量问题并存
受新冠疫情投资生产周期影响,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总体供给数量不足,优质内容稀缺。全年共生产故事影片612部,影片总产量873部。虽然有8部影片票房破10亿元,且均为国产影片,但大片数量有限,难以支撑市场。进口片市场稍有起色,票房占比连续三年稳步小幅回升,2024年达到21.3%,同时华语电影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有所展现。
(三)影院与银幕:数量增长,收益下降
2024年,影院数及银幕数稳步提升,全国新建影院1026家,净增银幕数4658块,银幕总数达到90968块。然而,影院收益却呈下降趋势,各档院线整体收入下降。影院建设布局下沉,三四五线城市新建影院占比近七成,但影院分布集中、同质化竞争加剧,平均上座率降至5.8%,促使影院向精细化、集约化运营转变。
(四)消费结构:群体变化,趋于理性
从消费群体来看,女性和95后成为观影主力,2024年购票用户中女性占比58%,25岁及以上观众占比79%。观众年龄结构上移,40岁及以上观众比例较2018年提高了8%,青少年和20-24岁年轻人占比相对较低。从线级城市分布来看,二线城市票房占比最大,一线城市占比逐渐减少,下沉市场占比呈增加趋势。整体消费趋于理性,观众对电影质量的要求更高。
(五)产业格局:调整持续,信心待升
2024年,电影行业在资本市场面临较大压力,影视上市公司总市值同比降低5.18%。影视公司业绩分化明显,部分公司为缓解现金流压力进行资产出售、股权调整或并购整合。行业信心指数有所下降,融资能力和市场价值有待进一步释放,中国电影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一)女性导演崛起:视角独特,面临挑战
2024年,新锐女导演的作品大量涌现,在55部过亿元国产电影中有16部由女性导演执导。这些影片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意识,为电影市场注入新活力,如《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等,探讨了女性主体性、性别偏见、婚姻家庭困境等议题。然而,女性创作者在创作层面存在性别议题表达尺度的争议,在产业层面受资本对类型片性别偏见的限制,创作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二)五代、六代导演:坚守与转变
第五代导演逐渐从艺术巅峰转向主旋律担当,如张艺谋的《第二十条》、陈凯歌的《志愿军:存亡之战》,深度参与主旋律工业化制作,但艺术创新性有所下降,更多扮演“行业压舱石”的角色。第六代导演面临艺术坚守与边缘化焦虑的困境,如贾樟柯的《风流一代》在国际上获奖,但整体市场表现不佳,导演们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平衡商业与艺术。
(三)新力量与跨界导演:多元生态,创新发展
新力量导演稳步发展,形成多元生态,在类型片上取得突破,如文牧野、申奥、顾晓刚等导演的作品展现出独特风格。跨界导演带来流量与专业的碰撞,演员转型、作家/网红跨界以及资深行业技术人员转型导演的作品虽口碑不一,但对市场增量和创新有一定贡献。此外,AIGC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AI导演及其作品,展示了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前景。
(一)现实题材:深度挖掘,温暖叙事
2024年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突破了单纯的社会问题呈现,转向更具哲学深度的伦理思辨。许多作品通过家庭视角记录社会变迁,如《第二十条》探讨司法体系现代化与儒家伦理传统的关系,《我们一起摇太阳》创新地将绝症青年的生命体验置于“虚拟家庭”的伦理实验场。在美学风格上,呈现出“诗性纪实”“温暖处理”的转向,通过非职业演员、方言对白增强在地性,用温情笔触展现人性光辉,拓展了社会议题和家庭伦理的深度与广度。
(二)喜剧与类型片:繁荣背后的隐忧
喜剧类型电影繁荣,以36%的票房占比持续领跑,如《抓娃娃》《飞驰人生2》等影片彰显了中国式幽默的魅力。喜剧元素泛化,渗透至其他题材,但部分作品过度依赖段子化叙事,导致情感深度不足。强类型拼贴和套用“类型公式”成为创作者应对市场分众化的策略,如陈思诚监制的系列作品,虽取得一定市场成功,但存在忽视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的问题。
(三)纪录片与艺术电影:国际舞台上的突破
纪录片和艺术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突破,如《里斯本丸沉没》斩获多个奖项,《胡阿姨的花园》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这些作品挖掘历史、关注社会现实,为行业带来新机遇。但院线纪录片需要探索多元传播场景和方式,以适应多屏时代的媒介分流。
(四)技术变革:AI与影游融合的影响
人工智能深度介入电影创作,承担剧本结构优化、观众情绪预测等辅助功能,颠覆了传统线性叙事,引发了作者性消解和版权归属等争议。电影行业分析指出,“影游融合”取得显著进展,如游戏《黑神话:悟空》体现了“影游融合”的新美学、新思维和新产业高度,改变了传统影视观赏和接受方式,展现出中国电影产业从技术工具革新迈向美学体系再造的潜力。
2024年中国电影行业在诸多方面面临挑战,但也展现出创新与变革的活力,这些为2025年电影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展望2025年,电影行业将延续变革趋势,在内容创作上,现实题材和家庭伦理题材有望继续深耕,注重挖掘社会深度和情感共鸣;类型片将在探索中寻求突破,摆脱公式化创作,提升作品质量。导演队伍方面,女性导演和新力量导演的影响力可能进一步扩大,推动行业多元化发展;五代、六代导演也将在坚守与转变中寻找新的创作方向。技术层面,AI和影游融合将持续影响电影创作和观影体验,电影行业需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市场层面,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电影行业将更加注重细分市场,精准定位观众需求,提升电影的品质和性价比。同时,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通过多元美学与全球文化展开更深入的对话。总之,2025年电影行业将在变革中不断探寻新方向,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重建影院在观众心中的吸引力,推动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