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政策推动社区养老实现品牌化发展,社区养老支持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当下,养老服务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福祉。我国政策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持续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养老市场展现出巨大增长潜力,险企正加速从多角度切入养老产业。一方面,社区养老频繁落地,以此促进与保险主业的协同;另一方面,居家养老正成为越来越多险企发力探索的新领域。
2022-2027年中国养老服务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指出,为应对如今的老龄化问题,国家提倡“9073”的养老目标,即90%居家、7%社区、3%集中养老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方式。在子女均在外工作的情况下,社区和社区所提供的增值服务就在这样的解决方法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养老地产顺势而生。
小编注意到,大型险企社区养老扩容正呈加速之势。截至去年底,市场上已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近60个社区养老项目,布局全国20多个省市。开年以来,险企亦动作频频。例如,太平人寿三亚“海棠人家”开业;中国太保旗下养老社区太保家园在沪的第三个项目落地上海静安;泰康人寿出资逾千万元投资北京燕园社区养老项目等。
从现有的社区养老项目来看,险企投资模式有较大差异,总体来看有重资产、轻资产、轻重资产结合三种模式。重资产模式一般是自建社区,早期进入社区养老领域的大型险企大多采取重资产模式。轻资产模式一般是与第三方签约合作或股权投资养老机构,中小险企大多采取轻资产或轻重资产结合模式。
模式不同,养老社区的定位也不同,重资产项目多为高端养老社区,其准入门槛也较高,需达到的保费规模在百万元以上;而轻资产模式下的养老社区门槛则较低,保费门槛通常在几十万元左右。
在养老产业的赛道上,显然不止保险这一个行业。不过,在业内人士来看,养老服务与保险业务和外延服务相契合,无论在负债端还是资金端都有着天然的匹配性。
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负债经营的特征,决定了保险资金必须采取均衡投资模式——关注长期收益与短期回报、兼顾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这恰与养老风险的管理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一方面,“保险+养老”模式可以将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与保险产品有机结合,促进大额保单销售,有助于高端客户经营;另一方面,险企资金规模大、周期长,需要寻找稳定的投资回报,而养老社区经营现金流稳定,需要低成本、大规模的资金支持,特征匹配。
目前,各大险企正在往养老“生态圈”融合发展的方向发展。保险公司可以以养老保险产品作为核心,发挥养老金支付端的特殊优势,驱动养老服务和养老社区的发展,打通社区养老、护理和传承的完整养老服务链条,推动建设大养老“生态圈”。
从大型险企的业务形态来看,旗下通常包含多个板块,保险、养老金管理、养老服务、健康管理之间可形成“生态圈”的布局,用保险和养老金管理解决养老资金支付问题,用养老社区及其他养老服务满足养老需求,而用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来解决“长寿时代”下的健康问题;同时,养老社区也可反哺保险业务,健康管理则可在帮助客户同时降低理赔风险。由此,各个板块之间可形成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
从数据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养老社区对保费的推进作用。截至2022年三季度,太保寿险已发放养老社区入住资格函18400份,对应新保单首年保费逾106亿元。相关人士在此前亦表示,在上海的养老社区申园开业运营,直接拉升了上海分公司的保费收入和件均保费等指标。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险企投资及运营养老社区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整体来看,社区养老所对应的产品门槛较高,费用较高使得受众群体仍旧较少,养老社区的配套医疗设施也不够充足。优质的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欠缺,好的养老社区一床难求。此外,专业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另外,在“9073”的传统养老格局规划下,目前光靠中高端养老社区也被认为无法解决大部分民众的养老需求。因此,部分险企在进行养老社区布局的同时,也在发力居家养老市场。例如,在中国平安的养老战略中,居家养老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去年其发布了自身的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涵盖10大养老服务产业。招商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32个城市,超1万名客户获得服务资格,4000余名客户开启服务体验,并计划2023年覆盖全国40余城市。
国内社区养老产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养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未来针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老年消费需求,适老产品与养老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提升,保险行业通过不断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保险+综合养老服务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越发明显,行业护城河将不断加深,并有望站上银发经济发展的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