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能源 资讯详情
储能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 中国储能市场动能强劲
 储能 2022-08-03 09:00:45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储能产业进入市场化阶段,2022年储能范畴仍远低于国际水平。当下,在全球储能市场上,中国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可以预见,随着订单的大量交付,下半年储能厂商的业绩将迎来一波确定性的增长。

  储能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

  近几年,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许多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相比于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普遍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问题,需要依靠储能技术来进行调节,发展储能成为各国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

  从全球来看,储能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约209.4吉瓦(GW),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9%。中国也实现了储能装机的高速增长。截至2021年,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46吉瓦(GW),2021年新增装机10.5吉瓦(GW),接近此前4年的新增装机总量。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调查研究分析报告预计未来5年全球储能装机容量将增长56%,到2026年达到270吉瓦(GW)以上。

  储能行业由商业化初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与产能扩张,近年来风电、光伏的发电成本和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成本显著下降,在上网侧平价的基础上,当前全球储能行业正朝着“新能源+储能”平价的方向快速前进。另一方面,经过前期探索与实践,储能的定位与商业模式日益清晰。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储能市场化发展的机制已基本建立,新兴市场的电力系统改革亦持续加速,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储能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 中国储能市场动能强劲

  虽然储能发展已逐步进入快车道,但储能安全也不容忽视。2022年初,发生在韩国SK能源公司电池储能大楼的火灾,再次给市场敲响了警钟。据不完全统计,从2011年至2021年9月份,全球储能安全事故已发生50余起,储能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难题。

  要克服当下的安全隐患,必须在安全防范上多下功夫。应明确储能安全主体责任。自上而下地开展储能电池系统级别的火灾防控及处置研究,形成可被市场接受的安全应用方案,出台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有效降低系统应用安全风险并确保环保可靠。同时,建立储能技术应用的标准体系。为保证项目高质量可靠应用,应在各应用领域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避免低价低质量竞争干扰市场正常秩序的情况出现,依照应用效果设计付费补偿机制。只有推动储能向更安全的方向发展,才能打造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实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储能市场动能强劲

  电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无法被直接储存,也就是说,发出多少电,就要用掉多少电。而储能的作用可以通俗理解为“充电宝”,风电、光伏发电出力大时或者用电低谷时充电,风电、光伏发电出力小或者用电高峰时放电,这样可以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按技术路径分类,储能主要分为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两大类。其中,化学储能通过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消耗”电能并将其储存,主流的技术路径包括电池储能和氢储能,目前资本市场上大热的锂电池、钠电池、钒电池就是化学储能的代表作。

  物理储能主要包括飞轮储能、电容储能,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老一辈储能”抽水蓄能。飞轮储能的工作原理是在电力富裕条件下,由电能驱动飞轮到高速旋转,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储存,但储能时间短。抽水蓄能则是用电能将水抽至高处,将电能转变为重力势能储存。

  目前,中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占比重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和欧洲,成为主导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在风口浪尖显示出澎湃的增长动能。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均突破3亿千瓦。而我国新增投运的储能项目也是在新能源发电侧装机规模最大,超过580兆瓦,同比增长438%。

  储能市场主体缺乏信息化建设,2022年储能行业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产业为新能源发展保驾护航。据机构测算,2020年至2025年,我国储能投资市场空间累计可达1.6万亿元,至2030年累计6万亿元,至2060年累计高达122万亿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万亿级市场。

  以上就是储能行业的大致介绍了,如需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行业资讯可点击中国报告大厅进行查阅。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储能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