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农业 资讯详情
我国主要粮食价格均有所上涨 政策构建稳定流通市场
 粮食 2020-01-02 09:49:33

  启动新一轮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改变了以前农民生产的粮食国家“照单全收”做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农民更好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了供给质量,扩大了有效供给。

  我国主要粮食价格均有所上涨

  随着秋粮集中大量上市,粮食收购进度进一步加快,总体进度明显快于上年。截至11月30日,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6803万吨,同比增加1190万吨。从价格看,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均有所上涨。据监测,目前主产区中晚籼稻和粳稻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每吨2782元(人民币,下同)、2775元,与上周基本持平;玉米2405元,上涨1.4%;大豆5100元,上涨2%。

  从调研情况看,农民对当前粮价普遍认可,特别是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户纷纷表示今年玉米价格好、收益不错,愿意及早售粮变现,售粮比往年更为踊跃。

  秦玉云指出,由于价格上涨,秋粮上市以来,只有黑龙江省启动了粳稻托市收购,目前仅收购1.3万吨,收购数量较往年明显减少,其他稻谷产区后期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不大,预计今年中晚稻市场化收购也将成为主流。

  从收购的进度来看,他表示,从往年收购情况看,东北地区秋粮旺季收购从11月份开始,12月底前和春节后会各出现一波售粮高峰。2020年粮食市场行情较好,贸易企业、加工企业入市积极性高,经纪人参与收购也比前两年要活跃一些,再加上农民认可当前市场价格,秋粮刚一上市就很快迎来了售粮高峰,较往年有所提前,收购进度明显快于上年。

  从具体品种来看,玉米收购是近几年同期进度最快的,目前已收购3446万吨,同比增加1557万吨。中晚稻受灾情影响上市有所推迟,目前中晚籼稻、粳稻分别收购1839万吨、1408万吨,同比略慢一些,属于正常收购水平。国产大豆今年价格上涨较多,前期农民存在一定的等待观望心理,收购进度偏慢,但近期惜售心理已有所减弱,最近5天售粮进度达23万吨,较此前明显加快,目前已累计收购110万吨。

  政策构建稳定流通市场

  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粮食价格波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话题。今年受疫情、灾情等因素叠加影响,粮食价格波动较为频繁,引发一波又一波粮食安全舆论危机。实际上,在当前粮食收储市场化的格局下,粮食价格涨涨跌跌是市场波动的正常现象。但是,在坚持深入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灵活的宏观调控手段,防止粮食价格出现暴涨暴跌,真正做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16年之前,为了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产量,我国长期实施托市收购政策,实现了粮食持续增产、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粮食安全目标。但是,在国内粮食价格保持稳定的同时,国内外粮价倒挂严重,大量国产粮食进入粮库,无法在市场上流通,出现“国产粮食进国库、进口粮食进市场”的怪现象。这种靠“政策市”来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造成国家财政负担重、粮食资源浪费大,不具有持续性。

  2016年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新一轮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改变了以前农民生产的粮食国家“照单全收”的做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农民更好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了供给质量,扩大了有效供给。各地主动采取措施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粮食收购主体由以前的中储粮“一家独唱”向多元市场主体“大合唱”转型,粮食逐步由“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市”转型,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提高,一个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形成。

  粮食企业是市场化收购的主力军,是实现“藏粮于市”的重要载体,必须大力培育发展粮食加工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粮食批发市场,充分发挥“藏粮于市”的作用,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供应安全。但是,粮食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简单地炒作粮价,以囤积居奇为手段获取暴利,而是要树立“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理念,构建稳定的粮食自由流通市场秩序,依托良好的粮食生产基础和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通过强链、补链、建链,补齐短板,使供需结合更加直接、更加紧密,要注重遵循市场规律,打通市场运行的堵点,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随着粮食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更多粮源由政府的粮库转移到社会主体手中,转移到市场上。也正因此,粮食价格波动日益频繁。保障粮食安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为了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已经由以前的直接调控转向以政策引导为主的间接调控,构建起与改革相适应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要不断完善粮情监测预警系统,全面准确掌握市场行情,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用好用活库存政策性粮食,完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要发挥好储备粮的“调节器”“蓄水池”功能,灵活运用收购、销售、轮换等方式,有效调节供求,合理引导预期,保持粮食市场稳定。不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支持和鼓励产销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促进区域间粮食供求平衡。要强化粮食市场监管,推进依法管粮,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决防止出现压级压价、“打白条”等坑农害农现象,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

热门推荐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粮食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