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1%,环比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表明国内经济景气持续恢复,棉价得以提振。
7月国内3128B级棉花月均价每吨12149元,环比涨1.6%,同比跌14.2%。郑棉期货主力合约(CF009)月结算价每吨12005元,环比涨2.5%,同比跌8.3%。
7月上旬受全球主要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和新年度美棉减产预期的支撑,国际棉价反弹上行。中下旬受美国疫情反弹等影响,市场担忧情绪增加,国际棉价开始回落。
作为世界第一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中国既是第一棉花生产大国,又是第一棉花进口大国。从1949年全国产量44.4万吨起步,中国棉花产量于2007年攀上了759.71万吨的最高峰,其后虽有所减少,2019年产量仍高达588.9万吨,大大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
相比之下,在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印度,印度棉花协会(CAI)最终确认的2018/19作物年棉花产量为3120万包(约530.4万吨),对2019/20作物年棉花产量的预估原来是3545万包(约602.65万吨),今年4月份减少至3300万包(约561万吨)。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棉花产量的世界第一地位至少仍可维持相当一段时间。
从全球疫情和当前国际政治形势来看,要保障国内棉花需求和世界棉花市场稳定,我国比前几年更需要立足于国内供应,而不能过度依赖进口。
当前,世界十大产棉国依次为中国、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巴西、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土耳其、阿根廷和土库曼斯坦,除土库曼斯坦至今未报告疫情数据外,另外八国均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重大冲击,对其棉花生产、运输影响不可忽视。
预计,国内市场,受全球疫情走向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短期国内棉价上行压力较大。国际市场,全球疫情形势仍严峻,经济复苏困难重重,国际棉价短期上行阻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