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速总体尚未回正,分别以3.24万亿元和3.33万亿元,同比降0.7%和11.4%。但梳理前两月数据发现,3月当月,进出口降幅有所回缓。其中,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内需推动进口表现较好,以2.4%的同比增速暂时回正。
从市场看,对东盟出口增长2.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下降1.8%,分别好于整体出口增速13.8和9.6个百分点。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下降23.6%、14.2%、14.1%。
从出口看,3月出口降幅比前2月降幅收窄,是因为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加速,疫情期间的积压订单得以履行。但随着疫情在全球,尤其是在主要出口市场——欧美及东盟蔓延,我国出口压力正在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预计第二季度的出口可能仍会受到冲击。
从主要产品看,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出口增速分别高于整体23.3、10.2个百分点。服装、鞋靴、家具等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冲击,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深于整体3.9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进口总额为内需主导。受疫情影响,全球供给对未来我国进口增速仍有约束。在预期全球供应链短期收紧的情况下,部分企业或将增加短期进口规模。
在过去的半个月间,我国国常会曾3次提及稳外贸相关举措。例如,4月7日国常会推出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支持加工贸易等系列举措,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3月24日国常会提出,针对外需订单萎缩态势,支持企业网上洽谈、网上办展,主动抓订单、促合作等。
随着我国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产品技术复杂度逐步提升,外贸竞争优势也将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方向转变。”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透露,“我们要看到随着疫情蔓延得到控制,各国经济秩序逐步恢复,后期产品需求将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