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旅游产业细分 资讯详情
疫情防控一线捷报频传 旅行消费需求将会重新爆发
 旅行 2020-01-01 08:50:42

  旅游带来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既能提高经济收益,又能增加就业机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催化剂。但是,对旅游业依赖程度过高,将旅游业视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容易出现产业结构空心、经济与社会发展波动的情况。

  但受武汉疫情暴发,全国各地纷纷拉响警报,旅游产业紧急停摆,新冠肺炎疫情被视为一次影响全国各行业的“黑天鹅事件”。

  为更好防控疫情,国家文化和旅游部1月下旬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

  停组团,关景区,中国旅游业几乎一夜之间陷入了“停摆”,随之而来的便是旅游企业如潮的退改订单。

  1、国内旅游

  国内游近期全面阻断,断崖式下降。受新型疫情冲击,居民纷纷终止出行计划,各主要景点关闭,大型文娱活动取消。文化和旅游系统防控措施很及时,1月20日起各景点、场馆等连续叫停,1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要求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无疑对全国一季度乃至二季度的国内旅游造成大面积影响,全年国内旅游人数下降将超过两成以上。如果局势还不能在第二季度内得到有效控制的话,其滞后效应和负外部性会导致更大影响。

  2、入境旅游

  入境游基本停顿,这是受影响最深远的一块。1月29日起,多家外国航空暂停了往来中国的航班;1月30日晚,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团队形式的入境旅游几乎停摆,散客形式的入境旅游大受冲击。参考2003年“非典”期间的表现来看,对入境旅游冲击将非常大,其苦日子长,恢复的周期也更长,预计会比出境游恢复滞后3-6个月。

  3、出境旅游

  出境游也将受到重创,对于全球的旅游市场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主要因各国处于安全考虑会限制新型疫情所在地国家公民入境,以及各国到达目的地国家意愿减弱等影响,致客流量减少。“非典”期间,中美、中日、中港的客流量损失平均达到20.2%,其中“非典”导致的赴美客流减少高达38.9。

  目前,我国上海、苏州、北京、浙江等地相继出台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比如金融支持、专项基金支持、社保延期缴纳、税收减免缓缴、租金减免、用工制度弹性化等。除此之外,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专门措施,降低旅游企业负担。

热门推荐

旅行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