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药品 资讯详情
疫情导致血制品供需关系紧张 血浆管理仍待松绑
 血制品 2020-01-01 10:04:18

  目前,在与疫情的对抗中,主要应用的血制品有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武汉金银潭医院确诊的99例2019-nCoV肺炎治疗中,27%的患者接受了静丙(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受此影响,血制品相关公司连续飘红。上周二到周五,上海莱士累计上涨19.8%,华兰生物上涨超过10%,而涨幅最高的博雅生物则接近30%。

  疫情导致血制品供需关系紧张

  血制品板块是少数在此次疫情中短中期都有正面影响的板块,短期来自疫情新增的静丙需求,中期则来自静丙库存进一步清理供需关系的改善,销售费用减少,以及供需关系紧张带来的产品价格上涨。

  长期来看,则来自疫情有望提高国内医生对静丙的认知水平,静丙终端需求释放,以及血制品国家战略性资产认知的提升,此外上游采浆适当放开政策的可能。

  武汉金银潭医院确诊的99例2019-nCoV肺炎治疗中27%的患者接受了静丙治疗。而据博雅生物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雅生物)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实际数据可能远比这个数据高,而且一线医护人员有超过50%在使用静丙,此外,在白蛋白方面,有98%的新冠肺炎患者都需要使用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为何能对新冠肺炎起到疗治和预防的作用?

  人的血清和血浆中存在着抗体。通常,在接触到细菌、病毒等外界的抗原之后,患者体内会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其中有些抗体会随时间而消失,另一些抗体则一直留存于血液内。而免疫球蛋白则是抗体的化学基础。

  相关医护人员表示,尽管目前没有提取出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目前所使用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人广谱免疫球蛋白,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直接的抵抗作用,但它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如果患者同时感染了其他病原,免疫球蛋白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一般而言,免疫球蛋白对中重症、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作用比较明显。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感染工作委员会副主委、301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余丹阳教授指出,“轻症患者没必要(使用),中重症、重症患者使用一是减少继发感染风险,二是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起到免疫保护作用,防止发生新的感染。”

  但在2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免疫球蛋白依然没有被明确纳入治疗方案之中。免疫球蛋白只在部分医院所推荐的治疗方案中被提到,如北京协和医院此前曾于1月25日在治疗方案中推荐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重症患者。

  此外,更具针对性的免疫球蛋白也正处在研发之中。2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在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武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武汉血液制品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正在合作研发新冠状病毒医用联合血浆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白蛋白同样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博雅生物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有98%的患者血清白蛋白是偏低的,血清白蛋白下降会导致胶体渗透压的降低,为了维持正常体征,必须给患者补充白蛋白,白蛋白因而发挥对症治疗的作用。

  在此次疫情中,前线医院对白蛋白的需求量猛增,武汉火神山医院等救治医院则储备了大量白蛋白,以应对患者治疗所需。记者致电上海莱士,其表示已向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各地合作医疗机构供应了所需的血液制品。

  血浆管理仍待松绑

  人的血液由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无形成分(血浆)两部分组成。通过加入抗凝剂,血液可分离成三部分,从下往上依次为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以及血浆。血浆即为血液制品的原料。

  在我国,用于生产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浆都是通过依法设立的单采血浆站进行采集。而出于保障血液制品安全的考虑,我国对单采血浆站的管理较为严格,对新设浆站设定了严格的要求和条件,导致浆站数量增长缓慢。

  此外,目前血浆来源有单采血浆和回收血浆两种。单采血浆主要通过商业化的单采血浆站获得,利用单采血浆技术从人体采集血浆,其他成分则当场回输至捐献者体内;回收血浆主要通过政府或非营利性机构采集。从人体中采集全血,在体外进行分离,分离出的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作为临床使用,剩余血浆则可用于临床或工业生产

  但不同于欧美国家“允许回收血浆用于血液制品的生产”的政策,在中国,回收血浆并不允许调拨给血制品企业,企业原料血浆只能通过单采血浆技术采集。多个原因综合在一起,最后导致国内血浆供应能力的不足。

  “我们国家血制品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血浆的管理。目前国内血制品企业合并生产能力在20000吨以上,年血浆需求量在12000吨~15000吨左右,而2018年的全国血浆采集量大概8600余吨,所以这个行业不是产能跟不上,也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原料血浆的紧缺。”一位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热门推荐

血制品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