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我国的四个省份和九个城市均不同程度在海绵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和建设运营等方面率先启动。以下是海绵行业分析。
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和南昌等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受灾城市数量、规模、经济损失程度和人员死伤均呈显著上升的态势。2013年,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直接经济损失3100多亿元。为有效应对城市内涝的高发态势,逐步削减城市雨洪风险,国务院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财政部等部门自2010年开始,逐步通过顶层政策设计,要求地方加强城市雨洪管理、改善城市排水能力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体。
海绵行业分析,“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即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5年8月底,仅半年时间,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34个曾受到内涝县级以上的城市中,分别有51.6%(16个)和32%(75座)的县级以上城市将海绵城市工作列入政府报告或部门年度工作重点,部分城市启动中心城区,以致全市域的海绵城市总体规划,武汉、池州等城市发布了市级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其中蕴含超过千亿级的投资,对海绵城市这一新兴城市建设理念下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的产能需求极为迫切。如能有效引导市场参与,将可能产生和城市绿道相当的试点推广成效。
2018年3月22日,在联合国发起“国际水行动10年”计划之际,中国的“海绵城市”计划成为联合国的关注焦点之一。据报道,联合国在日前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说,为应对日益增长的节水需求,中国近年发起的海绵城市计划旨在回收70%的雨水。中国自2015年起开启“海绵城市”试点。按照政府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城市20%以上建成区要自然存储70%的降雨;2030年,全国城市80%以上建成区要达到这一指标。
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的高端海绵钛生产商集中于俄罗斯、日本、美国和哈萨克斯坦,我国高端海绵钛目前仍较多依赖进口。根据统计,我国海绵钛企业的航空级海绵钛成品率在30%左右,而俄罗斯等国的成品率高达70%以上甚至接近90%。
海绵行业分析,我国海绵钛的规模化生产起步较晚,目前能够生产国际标准认证的航空航天级海绵钛企业仅有四家,其中仅有宝钛集团旗下的宝钛华神和中外合资企业云南新立具备国军标资质,而只有宝钛华神具备直接向军方供货海绵钛。
海绵城市目前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由于其具有缓解城市内涝、为经济下行提供支撑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全力推进。据测算,未来的10-20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将突破万亿。以上便是海绵行业分析所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