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养殖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肉牛养殖前景
 肉牛养殖 2018-06-01 10:46:05

  牛肉是仅次于猪、鸡、鸭的国内第四大肉类需求,所以有很多养殖户都会养牛。现在国内肉牛养殖业,在猪、鸡还有肉驴养殖业的冲击下出现了一定的颓势,再加上肉牛养殖比起肉驴养殖来要求更加严格,这使得很多自身没有承受冲击能力的肉牛养殖场开始转型。以下对肉牛养殖前景分析。

肉牛养殖前景

  肉牛养殖前景分析,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牛肉消费国,2000-2014年国内牛肉消费量从510.2万吨增长至729.7万吨,年复合增速为2.4%,高于同期全球牛肉消费量年复合增速 1.8%。2015年1-10月份国内牛肉消费量已超过去年全年达到735万吨,增长势头依旧强劲。但在人均消费方面,我国2014年牛肉人均消费量仅为5.2公斤,低于世界其他主要牛肉消费国家,同世界同期平均消费量8.6公斤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

  2007-2014年中国牛肉消费市场规模情况


  肉牛产业形势更为严峻,能繁母牛不足2000万头,牛源和饲草资源匮乏导致行业缺乏发展动力。国内肉牛养殖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优势,生产效益不高大多与经营与管理的疏失,从根源解决问题有助于养牛事业的更好发展。现从七大问题来分析肉牛养殖前景。

  1. 我国优质肉牛生产无专门化肉用品种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育成了不少优秀的肉用品种,如夏洛来、利木赞、海福特等。但我国至今没有培育出专门化的肉用品种。肉牛养殖前景分析,牛肉生产主要依赖于黄牛品种如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等,以及引入品种的杂交后代,优良的肉用品种资源匮缺。

  2. 肉牛良种化程度低

  肉牛养殖前景分析,目前我国黄牛的改良率不足15%,本地良种肉牛及外来改良牛之和仅占35%,与国外肉牛业生产所用专门化品种杂交配套系有很大差距。良种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优质肉牛生产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增重慢,牛肉质量差,饲养成本高。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少,待遇差,素质不高,且有相当数量的基层站点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配种等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滞后,必要的冷藏设施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等,严重影响了畜禽品种的改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进程。

  3. 肉牛生产周期长

  肉牛养殖前景分析,国外15~18月龄的肥育去势公牛的平均屠宰重为582千克。母牛产犊间隔不超过12个月,而我国出栏的肉牛中18月龄的商品牛很少,6月龄的商品牛根本没有,一头肉牛从配种受孕到产犊需9个半月,从犊牛到育肥牛出栏又需要18~20个月,生产一头肉牛需28~30个月。除品种因素外,原因为:繁育体系不健全,大多养殖户对牛群数量追求远远超过牛群的质量,见母就留;饲养管理不科学,大多数肥育场采用“低精料长周期”的育肥方式,造成肉牛出栏周期相对较长;饲养方式与国外有差距,肥育过程中饲料、品种、年龄都相差很大,造成育肥期长,效率低。

  4. 商品肉牛出栏率低

  肉牛养殖前景分析,2004年我国肉牛出栏率达26.7%,与发达国家(美国36.52%、欧洲43.74%)相差很大,并且我国肉牛平均胴体重147千克,比世界各国平均205千克低的多;且我国肉牛存栏平均产肉量仅为45千克,而发达国家平均每头存栏牛产肉量为120千克,美国为115千克,一头肉牛的胴体重相当于我国2.3头。

  5. 繁殖成活低

  肉牛养殖前景分析,我国母牛繁殖成活率平均为72%,本地黄牛体型小,往往因胎儿过大而难产,杂种牛犊的难产率高于当地黄牛的值。冷配技术人员操作不规范也人为造成多种不孕症,延长生殖间隔。

  6. 死亡率高

  国内肉牛的全程死亡率高达5%,直接经济损失达90~150亿元。动物的传染病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肉类及其制品进入国际市场,每年因疾病死亡造成的严重的经济损失。肉牛养殖前景分析,特别是接近临产的总的犊牛死亡率为6.1%。临产死亡的犊牛中最大部分(72%)是死于难产,犊牛死亡率和发病率高的直接原因是营养缺乏和管理不善。

  7. 肉质差

  肉牛养殖前景分析,国产牛肉大多为中低档牛肉,优质牛肉很少,造成出口牛肉价格不足世界平均数的80%。国内的大宾馆、饭店及外资餐厅,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数目不小的牛排、小牛肉等高档牛肉。

  肉牛养殖前景分析,当前我国肉牛行业社会资本强势注入,海外并购加剧,“互联网+肉牛养殖”等各式各样具有时代特色的肉牛产业模式也应运而生。为应对不断升级的挑战与压力,国内牛业企业创新思路,强化品牌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日渐增强。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肉牛养殖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