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化肥大国,但不是化肥强国。虽然在传统化肥品种方面与世界无大差距,但化肥利用率低,特别是氮肥,比国际水平低30%,每年造成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以下是我国化肥使用现状。
化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是粮食增产的物质基础。20世纪80年代,化肥的使用对我国粮食的曾产的贡献率约为46.3%,肥料的施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粮食的生产,但到20世纪90年底啊,在化肥投入直线增长的同时,我国化肥使用量却徘徊不前,据统计,1996-2009年间,我国化肥使用量增长了41.2%,而粮食总产量却只增长率5.1%,不断增加的化肥投入并没有持续增加粮食的产量。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化肥利用率降低导致增产效应的下降。
现代农业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而与此密切相关的化肥工业更是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研究表明,我国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为30%,不仅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60%-70%的水平,且近年来还有下降的趋势,以氮肥为例,20世纪90年代利用率平均约为35%,现今已降至27%左右。
化肥有效成分的流逝,一是造成的损失惊人,每年折合人民币高达1000多亿元,相当于全年1000多家化肥的产量拜拜倒进地理;二是严重污染环境,主要包括水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农产品品质下降。农田当季未回收的氮素50%-60%进入水体、大气,据估计,流入河、湖中的氮素约有60%来自化肥,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藻类疯长、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的死亡;残留在农田中,导致土壤板结变硬,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硝态氮超标。2010年农业源总氮排放2704.6KT,占排放量的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