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影视业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17年电视剧市场市场现状分析:制作成本过亿成常态
 电视剧 2017-02-28 14:32:07

  2017年,要说最火热的电视剧无疑是正在热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除此之外《孤芳不自赏》《大唐荣耀》《射雕英雄传》等知名IP古装剧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获,业界人士分析,2017年IP古装剧将继续“霸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古装剧横行的过程中,过亿的制作成本以及内容质量的仍让人担忧。2017年电视剧市场现状分析:

  2017年IP古装剧继续“霸屏”

  翻开电视剧历史的长河,古装剧作为我国电视剧类型中的一大门派,早已屡见不鲜。将其题材细分化,可以大致分为宫斗、玄幻、武侠、言情偶像等几种类型。

  从近几年市场来看,最为卖座的有古装宫斗剧和古装玄幻剧。《芈月传》和《花千骨》的“惊人”成绩至今历历在目。

  导致去年一年里,多部玄幻大剧跟风,企图“复制”《花千骨》的成功,然而未能如愿。据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透露:“2016年通过备案公示的剧目1208部,古代题材250部,占总数的20.7%。”

  2017-2022年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分析,2017年,古装大剧仍占据“半壁江山”。除了已播出的《孤芳不自赏》《大唐荣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射雕英雄传》等古装电视2017年上半年至少还有6~7部大IP古装剧将开机。2017年全年,一线播出平台均有2部左右的古装大戏。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古装大戏制作成本过亿成常态

  不过在古装剧不断创造收视与点击的新纪录的同时,大剧制作费也在开始飙升。

  不久前热播的古装大剧《孤芳不自赏》被曝使用大量“替身、抠像”,主演用并不多的“剧组时间”(在剧组拍摄戏的时间)拿走了超高片酬。尽管制片人此后表示主演片酬“稍低于市场价而非天价”,但古装大剧的制片成本高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近期“霸屏”的《孤芳不自赏》《大唐荣耀》等古装剧造景恢弘、服饰道具华丽、画面精良,加上大流量人气演员出演,背后均是大量烧钱。

  如今,古装大戏制作成本过亿已是常态。而且从2015年开始,因为《武媚娘传奇》《花千骨》“爆款”带动,古装玄幻大剧的制作费达到500~600万元一集,相比2014年上涨了2.5至3倍。到了2016年,古装大戏的制作费更是节节攀高,欢瑞世纪出品的《幻城》《诛仙·青云志》制作成本均近3亿元,而今年将播的范冰冰大作《赢天下》据称创下了亚洲电视剧单体剧目最大投资,成本高达5亿元。类似的投入放在电影制作上,产出的都将是重工业体量的电影。

  业内人士表示:“古装大剧由于服装、道具、场景等不同于现当代剧目,加上热门的仙侠、玄幻剧需要烧钱的后期特效,相比其他题材,古装大戏对投资要求更高。”从目前来看,“大IP+大咖创作班底”配置的古装大戏,都有大资本捧场,在资本的搅动下,古装大戏已经成为商业剧最大的竞技场。

  但市场仍有接纳能力,一家影视上市公司的高管就表示:“目前4亿以内的大剧应该是市场能消化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古装大剧卖出的天价版权。今年将开播的《如懿传》创下了最贵版权纪录,卖给两家卫视分别为300万元一集,腾讯视频用900万元一集买断网络独播权。如此算来,《如懿传》版权费高达1500万元一集。而目前来看制片成本最高的《赢天下》,也以单集800万元的高价将首轮独播权卖给了天猫技术。对比2015年的“剧王”《芈月传》,当时单集300万元,一年间版权费暴涨了5倍。

  2017年古装大戏增速放缓

  纵观2016年的古装大戏,仍以大IP剧居多,IP仍是资本热切追逐的。但这些剧情节套路化较为严重,过于依赖大IP、高颜值、重投入,流行什么就跟拍什么,容易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尽管在2017年仍有不少古装大戏立项,但行业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

  慈文传媒集团副总裁赵斌告分析:“2017年立项的古装剧多,但不等于都会开拍。现在电视台、视频网站对大古装戏保持着很高的警惕性,要优中选优。过去一看是大IP就会买,现在要先看样片,甚至要等全剧拍完才决定购买。大古装戏的投资风险加大,这也倒逼得制片公司更加严谨选择拍摄项目,有的公司也会放弃一些项目。”

  赵斌认为,大古装戏仍是荧屏的畅销品,2017年增速会有所放缓,但市场决定了大剧的版权费仍会上涨。以慈文传媒、华策影视为代表的电视剧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能力更强,也会继续投拍大IP古装戏。“但它们必须是头部内容,头部内容才有突破天花板的价值。”赵斌说,市场对头部资源的争夺会更加激烈,“但头部内容要赚钱,如何在制作上创新也很重要。”

  结语:

  古装大戏的快速发展为电视剧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但如何解决高成本以及内容质量问题是当前行业面临的重要瓶颈。

热门推荐

电视剧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