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电子商务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17年我国农村电商行业现状分析:政策红利频出
 农村电商 2017-02-15 15:30:49

  农村市场正在成为电商行业高速增长的新引擎。通过对我国农村电商行业现状及政策分析认为,国家的政策红利频出,可以说,农村电商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农村网商发展研究报告2016》显示,在家庭特征类似条件下,与无网商村庄家庭比较,网商提高农村家庭平均年收入2.05万元,提高农村家庭财富21.3万元。报告认为,网络扶贫将进入多元化探索阶段,通过网商,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共享城市多样资源和服务,提高内生发展能力。报告并预测,2018年国家级贫困县活跃网店数量将超过55万个,贫困地区“亿元电商县”有望达到50—60个。

2017年我国农村电商行业现状分析:政策红利频出

  农村电商政策红利不断

  2016开年,国务院及各部委密集出台关于农村电商的重磅文件,力挺农业电商发展。2016中央1号文件比2015年更为加大了关于“农村电商”的篇幅,并4处提及农村电商发展问题,为农村电商落地实行提供了诸多有利保障。

  2017年,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政策的力挺带来农村电商发展机遇,“快递下乡”的持续推进有望攻坚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电商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国家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支持,互联网电商企业兴起“下乡”浪潮,纷纷布局农村电子商务,并试图打通农村物流中的“最后一公里”。

  农村电商未来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必定会有诸多难题,从业者需解决各类痛点,才能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分得一杯羹。

  电商打通城乡贸易的双向流通

  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农村和城市的双向“贸易”逐渐被打通。

  一方面,农村通过网络平台使得农产品直接面向城市消费者,精简供应链提升农民收入。目前,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纷纷上线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虚拟场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特产品出路问题。2016年仅淘宝年货节期间,农村淘宝销售的土特产就销往了全国31个省、365个城市的120多万户家庭。数据显示,2016年湖南省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达1200亿元,农产品电商已经成为湖南“农产品进城”的重要通道。

  不仅如此,电商也成为村民的创富途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频道和农业部农村创业创新办公室联合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三农”创富报告》认为,电商成为农村创业创富的主要平台,截至2016年8月底,全国共有1311个淘宝村,活跃网店超过30万个,而从城市返乡的青年农民工、大学生群体成为电商创业的生力军。

  另一方面,村民们开始接触到多样化的商品,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购物体验。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5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3530亿元,同比增长96%。2016年上半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为3120亿元,2016年全年或达6475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增速明显超过城市。有机构预测,未来两三年,农村网购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移动网购成为常态。农村网购市场快速增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动能。

  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瓶颈有望突破

  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物流配送难题是当前农村电商市场普遍存在的瓶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快递下乡或打通最后一公里。商务部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着重解决乡镇和农村之间“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颈问题。

  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各方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一是以阿里、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电商巨头向农村渗透。据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公共事务总经理郑威透露,目前,阿里巴巴的村淘业务已覆盖到全国600余个县,2.8万个村点。苏宁方面,据了解,2017年,苏宁将打通苏宁易购线上平台、猫宁平台、线下门店平台,以及农村电商的五六级市场,并将在农村市场新开1000家苏宁易购直营店。二是中国邮政等也加大了对农村的平台推广。目前中国邮政的村邮平台已经覆盖近20万个村。国家邮政局、商务部等目前联合推动“快递向西向下”工程,重点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快递网络建设。按照预设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目前,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互动,未来几年,农村电商与农村物流协同效应有望显著提升,最终突破农村电商的最后一公里瓶颈。

  通过对2017年我国农村电商行业现状分析认为,2017年当“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村电商作为一个条目单独陈列出来,行业从业者为之振奋,都说农村电商的春天来了。

热门推荐

农村电商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