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从“诞生”那刻起,便是“钱景”和“险景”并存。事实上,第三方支付企业以“非金融机构”的身份越来越多地参与金融业务,由此可能带来较大风险的市场担忧也在加深。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分析称,2015年并购重组将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大趋势,这不仅仅因为央行在年度工作重点中提到鼓励重组并购,更重要的是,潜在用户达到8亿的手机用户所带来的移动支付、O2O、互联网+金融等蕴藏巨大商业价值的领域,会引得更多没有支付牌照,但是又想做支付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场。
据记者了解,从2011年5月央行发布首批支付牌照已经过去了四年,来自行业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269家。其中既有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等业务范围遍及全国的大型第三方支付企业,也有一些规模较小、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地方支付机构。
据第三方电子支付行业市场深度调研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已达16万亿元。另据行业调研机构易观国际的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第三方支付年度环比增长率将会超过30%。因此,一些看似与支付行业不大相关的企业,如泸州老窖、TCL集团等都试图分一杯羹。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数量如此众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中,能够真正赚钱并且找准发展策略的企业,其实并不多。在整个市场份额中,前几大支付巨头如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银联支付等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剩下约20%的份额由200家中小型支付企业“抢食”。
对此,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表示,“现在央行批了269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已批的公司里面有3、4家能真正实现盈利,那就相当不错了,剩下的基本都在亏钱。”
在这种情况下,兼并、收购与重组成了近两年来支付行业的常态。2014年初,易宝支付并购和付信息,为布局移动支付“储备兵力”;2014年底,地产“土豪”万达集团与快钱签署战略投资协议,获得支付行业排名第四的快钱支付控股权,表示未来将发力电商。
在新的竞争时代,支付企业该如何生存下去?易宝支付CEO唐彬对本报记者表示,支付企业不能忘本,得找准自己的根,把“大本营”做好,之后再考虑通过跨界等形式向其他方向延伸。
据悉,易宝支付一直把触角扎根于行业支付,在航空旅游、数字娱乐、行政教育、保险、基金等多个领域进行拓展,还推出P2P资金托管移动平台。张萌表示:“互联网金融是未来的重要趋势,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创新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