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煤炭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14年中国煤制气发展前景分析
 煤制气 2014-07-21 10:28:08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认为,尽管煤制天然气可以降低一次能耗、水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并可大大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但从全生命周期过程来看,煤制天然气的一次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高于传统能源和技术,此外在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煤制天然气也没有明显优势。因此,使用煤制天然气要慎重考虑环境因素,从国家环境问题高度来战略布局。

  他认为,即使煤制天然气可行,也不应该集中在严重缺水、生态脆弱的西北部地区。相比之下,环保政策更为严苛的东部及沿海城市,如天津、上海更适合煤制气产业发展。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19年全球煤制气行业市场竞争力格局与企业战略投资研究分析报告》了解到,我国煤制气产业发展面临水资源、环境、技术、配套基础设施等一些列问题,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应该适度发展煤制气,不要盲目追求规模化,坚持试点先行,待取得实践检验后再予考虑如何发展。今后应加强煤制气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水资源容量和煤炭清洁利用需要,科学合理研究未来我国煤制气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同时针对技术、管网、供求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1)国家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有限适度地放开煤制气发展

  未来国家应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在严格的环境标准下,以产业稳步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在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地区有限地放开煤制气发展。现阶段应坚持试点先行,充分吸收已投产示范项目在经济型、技术引进和吸收、项目运行管理和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经验,引导未来我国煤制气行业健康发展。在研究制定煤制气发展规划时,应让更多地利益攸关方参与,包括水资源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同时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项目环评结果,坚决贯彻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以及多联产等发展思路,尽量降低环境影响,有效规避因环境污染和高资源消耗而带来的各种风险。



  (2)鼓励煤制气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方式创新

  要重点关注煤制气项目的技术引进、应用、吸收和研发进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大技术研发与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煤制气企业与煤炭企业、天然气长输企业和城市燃气企业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煤制气产业。采用安全可靠、已示范成功的技术,扶持推广自主专利新技术,平衡国内外技术使用,积极推进煤制气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并注重一定的规模效益。重点支持先进气化技术、甲烷化技术、节水技术、“三废”治理技术和系统集成优化技术的开发,开发出国产化的煤制气成套技术。

  大力发展煤、电、气、化多联产等新型生产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能效、减少污染,充分发挥煤制气项目的调节功能,提高项目的适应性,降低风险。

  (3)统筹考虑煤制气输气管网,既有管线需对煤制气企业公正开放

  煤制气项目顺利推进需要配套的天然气管网。要在现有的天然气输气管网基础上,统筹考虑煤制气的输气管网建设,并纳入国家管网规划,使管网建设与煤制气项目建设相匹配。可利用现有输气管网的,国家应强制规定允许煤制气进入长输管网,避免重复建设。新疆煤制气可考虑进入西气东输三线,内蒙古煤制气可进入陕京线等管输能力还有富余的管网。

  (4)合理定位煤制气发展,优化我国天然气供应格局

  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分析,在不考虑煤制气供应的情况下,到2015年、2020年,我国天然气供需缺口将分别达到200亿立方米和270亿立方米。随着煤制气项目的陆续投产,我国煤制气供应有望在2020年达200亿~300亿立方米,这样可基本填补国内约270亿立方米的供应缺口,成为我国天然气供应的有效补充。但若不加以控制,目前已规划的煤制气项目全部投产的话,到2020年我国煤制气总产量将高达800-1000亿立方米,届时国内天然气将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不利于天然气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我国应统筹考虑国产天然气(含煤层气和页岩气)、进口气(管道气和LNG)以及煤制气的发展,协调常规、非常规和进口气之间的关系,做好天然气供需预测,制定好煤制气产业发展政策和统一规划,合理定位其在我国天然气供应格局中的地位,优化我国天然气供应格局,促进煤制气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煤制气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