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钢铁其他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钢贸贷款的风险分析
 钢贸 2013-04-26 09:00:40

  1、定义:钢贸贷款,即银行对钢铁贸易商的授信

  主要方式是钢贸商在向上游钢厂进货时需先付货款,它们通过资产抵质押或担保等方式获得银行贷款或承兑汇票来支付,然后销售钢材给下游客户回款后,向银行还本付息。

  2、钢贸贷款的模式

  1)不动产抵押贷款:在供应链金融兴起之前,钢贸商取得贷款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通过房产抵押获得相应抵押率额度内的贷款。

  2)担保贷款,包括担保公司介入、钢贸行业商会内的互保联保模式。

  3)质押贷款,主要是以仓单质押为主的供应链融资模式:银行为钢贸商垫资并收取保证金,向钢贸商上游的生产企业钢厂开具承兑汇票(钢厂需给出回购保证,以防钢材滞销)。钢厂收到承兑汇票后生产(钢材生产周期一般为1-2月),接着将货物存入银行许可的仓库,仓库将货物提货单(又叫仓单)交给银行,银行开具发货通知,钢贸商提货并开始销售,然后兑付银行的承兑汇票。

  3、钢贸贷款的风险分析

  行业背景:在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成熟之前,鉴于钢贸企业缺少固定资产、资金占用时间较长的特点,银行对钢贸商的贷款一直谨慎,主要是房产抵押融资,规模相对不大。

  随着2005年以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通过创新担保和质押方式给钢贸商放贷的方式逐渐活跃。特别是2009年的“四万亿”刺激,在银根放松背景下,银行纷纷通过创新方式(互保联保、仓单质押等)对钢贸企业融资,一方面通过钢贸商保证金存放得到大量存款,另一方面完成了向中小企业放贷指标、获取可观的利息和中间业务收入。

  在钢价上涨及销售旺盛阶段,这些创新的融资可谓多方共赢。然而2011年下半年国家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调控,钢材下游需求走弱,12年出现钢材购销价“倒挂”现象,使得前期过度扩张或违规吸贷的钢贸商陷入信贷危机,银行对钢贸行业授信的收缩使其雪上加霜。

热门推荐

钢贸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