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乙二醇表观消费量达到1047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乙二醇消费国。2011年我国乙二醇产量仅为320万吨左右,而进口量达到727万吨,对外依存度近70%。在石油资源短缺、高油价高成本、中东廉价产品冲击等因素下,国内传统石油路线制乙二醇缺乏竞争力,未来只有通过煤制乙二醇的发展才能将降低对外依存度。
目前国内生产的乙二醇主要采用石油路线,产品成本与国际油价紧密挂钩,价格随原油变化波动大。原料成本约占乙二醇总成本的50%。目前石油法生产乙二醇的成本在5500~6000元(吨价,下同),所以当乙二醇成品价格在6000元以下时,国内石油法产品趋于零利润。而中东地区乙二醇产品以油田伴生气中的乙烷、丙烷为原料,价格低廉,甚至免费使用,所以乙二醇到岸完税平均价格约为5120元,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在石油资源短缺、高油价高成本、中东廉价产品冲击、水耗大能耗高等因素下,国内传统石油路线制乙二醇缺乏竞争力。而以玉米为原料,采用乙醇—乙烯—乙二醇的生物化工工艺路线,由于受国家粮食安全的限制而行不通。因此煤制乙二醇路线是必然发展趋势。
专家介绍,中国煤制乙二醇技术成熟后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煤价为217元的乙二醇与进口中东乙烷乙二醇的成本持平。在原油80美元/桶的价格下,煤价520元的乙二醇可与进口中东乙烷丙烷乙二醇抗衡,煤价580元的乙二醇相当于国内乙烯法乙二醇的水平。据了解,煤制乙二醇设计路线基本以褐煤等劣质低价煤为原料,再加上乙二醇价格比甲醇高得多,因此煤制乙二醇的经济性很好。煤制乙二醇的能效为25.7%,符合煤化工示范项目的能效要求,大于25%。
目前国内的煤制乙二醇在建、拟建、规划项目近30个,总产能达800多万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煤制乙二醇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还没有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工业化装置,尚未得到实际生产运行技术和经济指标,煤制乙二醇目前仍未被聚酯行业普遍接受,很难对其作出全面准确的技术经济和竞争力评价,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工业试验,不宜大规模全面推进,重点是搞好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