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8日,仅凭借55天的数据量,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组抢在全球竞争对手之前,率先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不仅得到国际物理学界广泛认可,还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形容为是物理学上具有重要基础意义的一项重大成就。
在6月16日举行的答谢会上,主持中微子项目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动情地说:这份功劳有我们的一份,也有所有参与设备研发、
制造、装配、建设的所有中国企业的一份,是全国工业能力的协同创新成就了我们的厚积薄发。
中微子物理是当今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的交叉与热点,存在大量未解之谜。而中微子振荡是判定中微子质量不为零的最灵敏办法,也是中微子研究中的中心问题。位于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内的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组的科研目标就是寻找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其振幅,进而为探索宇宙之谜作出贡献。
作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特点之一就是依靠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实验站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在这一项目里,人们需要在反应堆附近完成3000米隧道和5个地下实验厅的爆破,还要建设超大空间内恒温、恒湿的运行环境;还需要低本底、高精度的探测器设备;实验还对所使用的液体材料有极高的纯度、透明度等严格要求。
王贻芳说,回顾中微子项目实验,近80%的设备和材料立足于国内生产研发。打开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项目的企业参与名录,可以看到国内科研院所、国有大型企业的名字,也可以看到众多民营企业、港澳台地区企业的身影。
参与高科技项目设备研发与制造,使得一批中国企业傲立国际相关产业领域的潮头。大亚湾中微子项目还成为一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站在世界前沿的大平台。中国石化金陵公司烷基苯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专门生产了385吨高透明度的烷基苯。两年间不仅研发工作投入巨大,还特意降低生产负荷,为科研工作让路。最终,这家企业成功建设创纪录的14米生产管道,为中微子项目提供了优良的实验材料。
企业的扎实投入,让高精尖的中国制造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优胜者。王贻芳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美双方共同提供了一种覆膜材料,相比较而言,美方的材料研发成本更加昂贵、装置更加复杂,但实验结果却显示,一拉就能用的中国覆膜才能满足不漏光的要求,最终美方也采用了中国材料,而且效果很好。
目前,大亚湾二期实验项目已形成概念性设计方案,开始项目预研,并且得到国际更大关注。这也为中国企业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