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热像仪市场前景分析:全球热像仪市场规模将突破180亿美元
 热像仪 2025-07-04 16:27:52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全球热像仪市场逐渐发展成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热像仪的需求日益增长,以下是2025年热像仪市场前景分析。

  一、全球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突破180亿美元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热像仪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全球热像仪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2024年,全球热像仪市场销售额达到了51.71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热像仪市场规模将突破18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维持在12%以上。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自动化、安防监控、医疗诊断以及军事应用等领域的持续需求拉动。

  亚太地区成为全球热像仪市场增长最快的市场,占比超过35%。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预算上的持续投入,为市场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北美和欧洲市场占据全球热像仪市场的主要份额,受益于技术成熟和应用场景广泛,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二、中国市场规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中国热像仪市场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中国热像仪市场规模已达到723.24亿元,同比增长显著。预计到2030年,中国热像仪市场规模将达到新的高度,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长三角地区保持领先地位,2025年将占全国市场的34.2%。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对热像仪的需求旺盛。珠三角地区增速最快,预计年增长19.1%。珠三角地区电子、制造等产业发达,对热像仪的需求持续增长。中西部地区依托国防工业基础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三、市场竞争格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1.全球市场竞争格局

  全球热像仪市场由少数发达国家的企业主导,如美国的FLIR、DRS、雷神等。这些企业在技术、品牌和市场占有率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然而,随着国内企业的技术追赶和市场拓展,国际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2.中国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热像仪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一方面,国内头部企业如高德红外、大立科技、睿创微纳等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新兴企业也在积极进入市场,通过创新产品和灵活的营销模式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此外,国际巨头如FLIR、DRS等也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3.主要企业分析

  高德红外:作为国内知名的红外技术企业,高德红外拥有自主创新的“中国红外芯”生产线,覆盖了全球主要技术路线的全阵列非制冷、碲镉汞及Ⅱ类超晶格制冷型红外探测器芯片,并实现了批产。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制造、安防监控、警用执法、户外夜视、科研和医疗等领域。

  大立科技:大立科技在红外探测器、红外热成像系统等领域拥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生产能力。公司先后承担了“核高基”、“重大科学仪器”等多项国家级科研专项,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力石化、民用消费等领域。

  睿创微纳:睿创微纳在红外探测器芯片、热成像机芯模组及红外热像仪整机系统等多个环节加强了研发平台建设。公司还建立了行业首个红外图像开源平台,为保持技术与产品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工业、户外观察、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智能驾驶、无人机、安防消防、物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

  四、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1.技术进步

  红外探测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热像仪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国内主流红外图像的分辨率已从384×288跃升至640×512,甚至1280×1024高分辨率探测器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这些技术进步使得热像仪的应用更加广泛,成像效果更加清晰。

  2.应用领域拓展

  热像仪市场前景分析指出,热像仪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工业检测、安防监控、医疗诊断等领域外,热像仪还在建筑检测、农业监测、环境保护、自动驾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热像仪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

  3.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是推动热像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中国“十四五”规划中关于电力设备监测的专项投资就超过200亿元,直接拉动热像仪需求增长20%-30%。此外,政府对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支持也将为热像仪市场提供新的增长点。

  总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红外热像仪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国内企业纷纷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国际知名企业也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了市场竞争。

热门推荐

热像仪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