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注:此处为总标题,已包含年份与核心数据)
近年来,我国算力建设进入加速期。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过760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每秒520亿亿次浮点运算。然而,算力资源分布不均、调用效率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数字经济潜力的充分释放。在此背景下,《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的实施,为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提供了关键路径。
当前我国算力建设面临“东西部资源错配”难题:东部地区算力需求旺盛却存在缺口,西部数据中心利用率不足40%;同时,跨区域算力调度因网络时延过高(平均达50毫秒以上)、协议不兼容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化应用。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大模型训练需调用多地算力资源,但现有技术条件下单次任务平均耗时比理想状态延长37%。为此,《行动计划》提出重点攻关智能感知与协同调度技术,计划到2025年实现跨域算力调用效率提升40%,网络传输损耗降低至5%以内。
建立标准化体系被视为破解“孤岛效应”的关键。当前我国已有31个省级行政区启动智算中心规划,但87%的算力平台存在接口差异。《行动计划》明确要求2025年前完成通信协议、资源描述、服务计费三大核心标准制定,并推动基础电信运营商将骨干网带宽提升至现有水平的3倍。通过标准化建设,预计可使跨域算力调用成本下降60%,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秒内。
随着全国算力资源池化程度加深,2024年已发生多起因数据流动引发的安全事件。《行动计划》特别强调要建立“四层防御机制”:硬件层面部署量子加密芯片;传输环节采用国密算法认证;应用层开发智能威胁感知系统;管理端构建国家级算力安全态势感知平台。通过这套体系,目标在2025年将算力网络攻击拦截率提升至98%,数据泄露风险降低75%。
当算力真正实现“像水电一样即取即用”,其经济价值将得到充分释放。据测算,到2025年底,通过智能调度可使全国算力综合利用率从当前的58%提升至75%,每年减少能源浪费约140亿千瓦时。在产业应用层面,制造业算力需求预计增长3倍,医疗领域远程诊断响应速度将缩短至0.8秒以内。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我国有望率先建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算力互联网,为自动驾驶、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提供基础支撑,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8万亿元。
总结来看,《行动计划》勾勒出中国算力建设从“分散建设”到“系统集成”的跃迁路径。通过技术攻关、标准统一和安全加固三大支柱,我国正加速构建全球领先的算力网络生态体系。这不仅将破解当前资源错配困局,更将在未来十年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使中国在全球数字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