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核心数据提示:截至2024年底,国内乘用车前装标配AEBS搭载率已达63%,而新国标实施后将推动全行业100%车型适配这一主动安全技术。
随着《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迎来关键转折点。这项将于2028年全面落地的新标准,不仅将AEBS的适用范围从乘用车扩展至皮卡、微卡等N1类载货汽车,更首次提出对行人、自行车等弱势交通参与者识别能力的量化考核,标志着我国在主动安全领域正式进入"全场景覆盖"新阶段。
现行推荐性国标GB/T39901-2021仅规范M1类乘用车的车对车碰撞场景,而新标准将监管对象扩展至N1类轻型商用车,填补了皮卡、微面等车型的安全空白。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75%的载货汽车未配备AEBS系统,此次政策调整将推动超过200万辆在产车型完成技术改造。
新国标还显著提升了性能指标:要求车辆在20-60km/h速度区间内,必须对横穿道路的行人、自行车及两轮摩托车实现有效预警与制动。测试环节新增复杂场景覆盖,包括目标右转、相邻车道静止目标误判等12种工况,并将部分项目合格率门槛从85%提升至90%,同步引入仿真试验体系以降低企业验证成本。
尽管当前国内20万元以上车型的AEBS标配率达90%,但10万元以下车型搭载率仍不足5%。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千元级增量成本"的顾虑,使得经济型车成为规模化普及瓶颈。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10-15万元区间的AEBS渗透率仅为48.3%,与高端市场形成显著差距。
技术稳定性仍是制约因素:在"鬼探头"等突发场景中,超过60%的量产车型无法在时速80km/h下实现有效制动。传感器性能受光照、雨雾等因素影响明显,某品牌车主手册明确标注其系统存在极端天气失效风险。这要求产业链加速推进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如激光雷达与视觉算法的协同优化。
新标准实施将直接拉动传感器、控制器及制动执行器等核心部件需求。据测算,2025-2030年间国内汽车AEBS系统市场规模年均增速将达18%,其中毫米波雷达与视觉摄像头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分别达到22%和19%。激光雷达企业正通过成本下探加速渗透,部分国产产品已实现单线成本降至600元以下。
整车厂面临研发体系重构压力:新标准要求企业在型式批准后12-24个月内完成全系车型适配。这倒逼车企建立AEBS与智能驾驶系统的深度协同开发机制,测试验证周期将延长30%以上。零部件供应商需同步提升仿真建模能力,目前行业平均仿真测试占比已从5年前的15%提升至45%。
我国新国标的制定进程与欧盟形成技术竞合态势。2022年欧盟强制要求乘用车标配AEBS后,其追尾事故率下降38%,而此次中国标准创新性地纳入弱势交通参与者考核指标,测试场景复杂度超越国际主流规范。这种"本土化适配+前瞻性布局"的双重特征,使我国在智能汽车安全领域首次实现标准输出能力。
保险行业已开始响应政策变化:多家头部保险公司宣布将AEBS装机率与保费系数挂钩,预计到2026年可降低15%-20%的赔付支出。消费者认知提升同步加速市场教育进程,第三方调研显示2024年购车决策中考虑主动安全配置的人群比例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
结语:AEBS重构汽车安全新范式
从技术选配到强制标配,AEBS的产业化进程正在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安全基因。随着2028年实施节点临近,这项融合感知、算法与执行的技术体系将覆盖全车重范围,推动交通事故率结构性下降。未来3-5年间,产业链上下游将持续围绕场景适配性、成本控制及系统可靠性展开深度创新,最终形成"标准引领技术—市场验证价值—政策保障普及"的良性循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