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当今社会,铅酸蓄电池制造行业随着汽车、电动车等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不断壮大。然而,其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职业卫生问题。铅酸蓄电池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铅烟、铅尘以及噪声等危害因素,严重威胁着从业者的身体健康。了解当前该行业的职业卫生现状,对于预测 2025 年行业发展趋势、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和监管措施至关重要。
《2025-2030年中国铅酸蓄电池制造设备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10 月,对韶关市全部 19 家铅酸蓄电池制造企业展开调查。这些企业职工总数达 2465 人,其中接触铅作业的有 1363 人,占比 55.4%;接触噪声作业的有 567 人,占比 23.0% 。企业规模涵盖中型、小型和微型,作业班次为 8 - 10 小时 / 天,5 - 6 天 / 周。接触铅和噪声的岗位集中在铅粉制造、板栅铸造、涂板淋酸等多个生产环节。
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虽然 19 家企业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都接受过职业卫生培训,且所有企业均进行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但职业健康体检情况却不容乐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总人数为 1613 人,而实际接受职业健康体检的人数仅 1373 人,体检率为 85.1%。其中,铅接触人员体检率为 88.9%,噪声接触人员体检率仅 43.9%。
职业健康监护方面,19 家企业中仅有 14 家建立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为 73.7% 。部分企业甚至未开展岗前体检和离岗体检,这使得劳动者的健康状况难以得到全面、持续的监测。
职业危害防护情况也存在诸多不足。个别企业厂房设计不合理,不同工序的车间存在混用现象。虽然 16 家企业在部分作业场所安装了机械抽风装置,安装率为 89.5%,但仍有部分工人在通风不良、铅尘浓度高的环境中工作。在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上,尽管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的配备率均为 84.2%,但只有 73.7% 的企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佩戴。
对 19 家企业工作场所内存在铅危害的作业岗位进行检测,共检测 7 个岗位的 65 个检测点,其中 12 个检测点的 CTWA 浓度超标,超标率为 18.5%。不同岗位的铅超标情况差异较大,刷片 / 涂片、包板 / 叠板岗位超标率较高,分别为 33.3% 和 28.6%。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型企业检测点超标率为 26.3%,小型企业为 20.8%,微型企业未出现超标情况。
共检测接触噪声的作业岗位 65 个,仅有 1 个岗位噪声超标,超标率为 1.4%,超标岗位来自 1 家小型企业的组装岗位。但在对相应的 65 个作业场所检测时发现,有 12 个作业场所噪声超过 85dB (A),超标率为 18.5%。
铅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它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蓄积。国际癌症组织已将铅列入可疑人类致癌物,任何水平的血铅都可能导致机体不同程度的损害,血铅水平增高还会引起高血压患病率和心电图异常率增高。在铅酸蓄电池制造企业中,铅尘超标问题严重威胁着工人的健康,若防护措施不到位,工人极易铅中毒。
噪声同样是铅酸蓄电池制造行业不可忽视的危害因素。虽然作业岗位噪声超标率仅 1.4%,但作业场所噪声超标率达 18.5%。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工人可能会患上职业性噪声耳聋,严重影响听力健康。
铅酸蓄电池制造企业的部分从业者对职业病防治的认识不足,职业卫生管理不够规范。一些企业仍以手工操作为主,防护措施和防护用品配备、使用不到位,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卫生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铅酸蓄电池制造企业的监管力度,提升监督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对铅超标企业,要及时督促其整改,并在整改完成后重新检测。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应依法实施行政处罚,促使企业规范职业卫生管理。
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定期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法律培训,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对工人的职业危害预防宣传和培训,强调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重要性,提高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预防铅中毒等职业病的发生。
企业应积极推进生产工艺改革,对产生铅尘的设备采用自动化、密闭化生产方式,并配备通风除尘设施。铅酸蓄电池制造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尤其是铅尘超标较多的刷片 / 涂片、包板 / 叠板等岗位,更要加快工艺改进,减少铅尘的产生和扩散。
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为职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体检工作。一旦发现血铅浓度异常的作业人员,应及时进行驱铅治疗并调整工作岗位,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噪声超标的用人单位,要积极改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重新进行职业卫生评价及噪声分级。同时,设置明显的噪声危害及防护标识,督促工人正确佩戴噪声防护用品。
当前铅酸蓄电池制造行业的职业卫生状况存在诸多问题,铅尘和噪声对从业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防护措施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但通过加强监管、宣传教育、改革生产工艺、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以及改善噪声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有望改善这一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