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电子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液晶材料行业政策分析:标准化引领液晶材料产业新征程
 液晶材料 2025-04-30 23:25:08

  液晶显示作为半导体显示技术的典型代表,在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始终占据着主流显示技术的关键地位。随着 5G、AR/VR 等新兴市场的蓬勃兴起,显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载体,正迈向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与此同时,市场对于显示技术在色彩呈现、响应速率、尺寸形态、能耗寿命等诸多方面,也提出了愈发严苛的要求。而显示技术的持续进步,高度依赖于材料体系的创新突破,其中液晶显示材料的体系化创新,更是成为显示技术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标准化在规范市场行为、构建最佳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关键桥梁,更是促进贸易发展的重要纽带。《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液晶材料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液晶显示材料领域,标准化在创新成果固化、质量稳定性提升以及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等方面,均展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文将深入剖析2025年液晶材料行业政策,结合详实的数据,全面梳理液晶显示材料产业体系与标准现状,科学规划标准体系,并针对我国液晶显示标准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趋势,提出极具针对性的标准体系建设思路与建议。

2025年液晶材料行业政策分析:标准化引领液晶材料产业新征程

  一、显示技术持续迭代,液晶显示稳占主流

  在显示产业的发展长河中,光电转换模式、显示材料、制造工艺以及器件设计等核心技术,始终遵循着升级换代的发展规律。显示技术历经从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CRT),到等离子体显示(PDP)与液晶显示(LCD),再到如今薄膜晶体液晶显示(TFT-LCD)、有源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量子点显示、micro-LED 等新型显示技术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总体而言,显示技术呈现出半导体工艺逐步取代电真空工艺的显著趋势,液晶显示,尤其是 TFT-LCD 显示,便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液晶显示凭借其高分辨率、快速响应速度以及逐渐凸显的成本优势,成功击败 PDP,如同在元器件领域一般,成为半导体制成技术替代电真空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后兴起的 OLED、量子点显示、micro-LED 等显示技术,同样以半导体制程技术为根基。

  当下,在显示行业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显示技术主要为 TFT-LCD 和 AMOLED。其中,AMOLED 凭借其出色的色彩表现、低功耗以及快速响应速度等特性,成为中小尺寸高端显示屏的首选技术。然而,TFT-LCD 依然凭借成本、寿命、分辨率、低灰阶均匀性以及对人眼健康友好等优势,在显示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并且,随着 mini-LED 背光源技术、量子点色彩增强技术、叠屏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TFT-LCD 在色彩表现、对比度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有望继续稳固其主流显示技术的地位。据统计,全球显示产业中,TFT-LCD 的市场占比高达 66.50%,OLED 占比 28.50%,其他显示领域占比 5% 。

  二、液晶材料决定产业链创新高度与竞争力

  在显示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利润占比呈现出典型的 “微笑曲线” 特征,材料、设备等上游环节具备最高的利润率与附加值。以 TFT-LCD 产业链为例,其主要材料品类的成本占比如下:背光模组占 4%,玻璃基板占 19%,偏光片占 4%,PCBA 占 12%,彩色光阻占 5%,驱动 IC 占 13%,液晶材料占 18%,化学品占 4%,靶材占 14%,其他占 11% 。液晶材料不仅因其高技术附加值成为全产业链中的高利润环节,更日益凸显出对显示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新型显示材料的技术突破,在显示领域技术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同时也是显示产业协同创新的源头与核心,例如量子点增强显示材料。

  尤为重要的是,液晶材料对于我国显示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材料环节作为我国显示产业的薄弱之处,存在诸如高世代玻璃基板、有机发光材料、光刻胶等短板材料。材料产业链的薄弱状况,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显示全产业链的利润空间与降本增效能力,更限制了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效能,阻碍了原创技术的开发与迭代。更为严峻的是,由于产业链上游部分材料依赖进口,我国显示产业面临着受制于人的风险,自主保障能力与安全可控水平亟待提升。我国在显示产业的总投资已超 1.4 万亿元,无论是产业发展风险防控、产业升级发展动力,还是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构建,均高度依赖于液晶材料的高质量发展。

  三、液晶材料国内外标准化现状与趋势洞察

  (一)国际标准现状剖析

  在国际上,液晶显示材料尚无专门对应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现行国际标准也极为稀缺,仅在显示器件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中,存在几项关于玻璃盖板的测试方法标准。国外标准主要以国际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协会(SEMI)的团体标准为主。在 SEMI 标准体系中,显示材料并非重点活跃领域,近年来标准更新较为缓慢,相关标准共计 35 项,其中大部分标准的标龄已超过 10 年。从标准类型来看,产品标准有 15 项,方法标准有 14 项,术语标准有 6 项,分布相对均衡。值得注意的是,术语标准占比较高,这表明 SEMI 标准在奠定行业基础技术规则阶段较为活跃。然而,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标准化工作逐渐滞后,导致产品与方法标准相对匮乏。

  从材料类别划分,SEMI 标准主要涵盖玻璃基板、掩模版、彩色滤光片、偏光片、蓝宝石晶体等材料类别。但与完整的显示材料产品体系相比,在液晶材料、有机发光材料方面存在标准缺失。此外,尽管彩色滤光片标准数量较多,但随着产业链整合发展趋势的推进,彩色滤光片已逐渐不再作为独立的产业链环节,面板企业更多选择外采彩色光刻胶。由于缺乏及时的更新维护,部分 SEMI 标准已无法与现行产品分级分类方式相匹配,例如现行 SEMI 标准中,玻璃基板的相关产品标准并未按照高低世代进行区分。

  (二)国内标准现状梳理

  在我国,显示材料领域的行业级以上标准共有 72 项,目前尚无显示材料的团体标准,在研计划有 7 项。其中国家标准 32 项,行业标准 40 项,且在研计划全部为国标计划。现行标准及在研计划广泛覆盖了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光刻胶、液晶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印刷 OLED 材料、荧光粉、玻璃粉、显像管用材料等多个领域,其中方法标准 39 项、产品标准 34 项、基础通用标准 6 项。除极个别玻璃和偏光膜用原材料外,现行和在研标准均由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03)归口管理。

  在这些标准中,属于液晶显示材料的标准共有 40 项,涵盖了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材料、光刻胶等各类材料,材料种类覆盖率较为全面。具体来看,玻璃基板领域的国内产业发展较早,标准化工作也起步较早,已初步建立起产品和方法标准体系,但产品标准未按高低世代进行区分,且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现有产品标准的分类方式与现行产品分级分类方式存在不符。偏光片领域现行标准均为方法标准,包括表面耐划伤性、表面硬度测试方法和偏光膜试验方法等,目前缺乏相关产品标准,亟待按照应用需求分类制定液晶显示用偏光片产品标准,并对现行方法标准按照测试类别进行整合,涵盖表面性能、理化性能、光学性能、可靠性、工艺性能等方面。同时,可参照 SEMI 标准体系,考虑制定相关术语标准。显示用光刻胶领域的国内产业发展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国内企业发展迅速,标准化工作也随之发力。目前有 3 项彩色光刻胶测试方法和 1 项正性光刻胶测试方法处于在研计划阶段,这 4 项标准发布后,将填补相关领域的标准空白,且几乎涵盖了目前光刻胶所需的所有测试项。当前该领域正处于量产突破和验证导入阶段,待技术成熟固化后,可进一步制定相关产品标准。液晶材料现行标准包括 1 项术语标准、4 项产品标准和 1 项测试方法标准。其中,产品标准涵盖普通和 TFT 用单体液晶和混合液晶,与现有产业产品分级分类相契合。测试方法标准为单体液晶的测试方法,后续将根据产业实际需求,补充混合液晶的测试方法。

  (三)国内标准体系架构

  通过深入调研和系统梳理我国显示材料产品的分类分级方式,并结合标准化工作基础,依据标准体系设计原则,TC203 精心组织制定了液晶显示材料的国家标准体系。该体系全面规划了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光刻胶、背光模组、偏光片、配向膜材料等各类材料标准。在标准体系架构中,产品标准版块按照材料体系展开,方法标准版块则依据材料类别和测试类别进行设置,从而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标准体系框架。

  四、液晶材料标准化助力产业腾飞的发展建议

  近两年,全球显示产业竞争格局呈现出一个显著的规律与趋势,即韩国逐步退出液晶显示领域,液晶显示产业进一步向中国大陆地区转移。目前,中国大陆的液晶显示面板全球产能占比已达 63.4%,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面板制造国,同时也是最大的液晶显示材料市场。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液晶显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从规模效益型向质量与创新驱动型转变,更好地助力我国液晶显示材料补短板、锻长板,全方位服务于产业链供应链综合竞争力提升以及协同创新生态建设,结合对国内外标准现状的深入梳理与分析,提出以下关于液晶显示材料标准化发展的建议。

  (一)标准规范市场,夯实质量发展根基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材料市场,不仅本土材料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众多外资材料企业也纷纷在我国投资设厂。同时,我国材料进口量在国际上也名列前茅,因此,材料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迫切需要科学、先进的标准体系作为坚实基础。

  强化标准体系化建设,全力服务于检验检测、合格评定等市场质量管理工作,为进出口管理提供有力支撑,确保产业政策能够精准落地实施。为有效规范市场发展、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需及时补齐标准体系中的空缺项,实现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对整个产业的全覆盖。

  针对国内市场用量大、产量大且通用性强的材料,如液晶材料、偏光片和玻璃基板等,加快制定、修订和整合产品标准与方法标准。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规格说明书和技术要求等企业内部规定来界定产品质量的现状,确立权威的产品和方法标准作为产品质量评价的核心依据,将标准化作为提升材料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可靠性的关键路径。

  对于国内市场进口量大且与财关税政策关联度高的材料,如光刻胶和配向膜等,积极研制产品标准,以提高关税税则目录等政策的实施效果,进一步完善进出口管理机制。

  严格落实低碳环保政策要求,加大对玻璃基板等高耗能材料的绿色制造标准的研制力度,强化绿色标准的贯彻实施,严格限制低端落后产能的转移与新增。

  充分发挥我国液晶显示产业在技术实力和国际地位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外文版工作。以标准为重要媒介,积极推进显示领域的 “一带一路” 建设。通过研制和实施外文版标准,在全球行业发展进程中贡献中国智慧,显著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标准促进协同创新,支撑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我国显示产业呈现出良好的 “主体集中” 和 “区域集聚” 发展态势。在龙头显示面板企业的引领下,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鄂为代表的显示产业集聚区域逐步形成。显示面板企业与材料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基础较为扎实,例如彤程新材(北旭)、欣奕华、鼎材等光刻胶企业,以及格林达等化学品企业,均与面板企业在定制化产品开发方面建立了紧密的协同创新合作关系。东旭与京东方公司在低世代玻璃基板上的联合协作,共同抵御外部压力,更是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经典范例。此外,显示行业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也具备良好基础,液晶材料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技术合作源远流长,玻璃基板企业与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联合攻关项目成果丰硕。

  当前,我国显示产业实现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依托产业集聚、产业链协同创新以及产学研用联合创新的良好基础,全力构建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在这一过程中,标准化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与平台价值。通过加快研制标准体系中的空缺标准,及时修订滞后标准,有效提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需求对接效率,将质量提升与技术升级紧密结合。借助标准的实施应用与评价反馈机制,全力塑造国产产品品牌,将品牌建设与协同创新生态建设有机融合。通过标准化促进协同创新,进一步增强我国显示产业链的韧性,使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更加精准地聚焦于强链、补链和延链的实际需求,加强对质量管理、工艺匹配性等产业链下游关键共性技术的标准研制工作。

  (三)标准保障科技攻关,加速科研成果落地应用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专项”、“工业强基工程” 等科研和产业化专项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在短板显示材料技术领域取得了总体较快的突破。然而,产业链中仍然存在诸多断点、堵点问题,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为此,主管部门已加大对高世代玻璃基板、LTPS 玻璃载板、显示用光刻胶、量子点增强显示材料等关键短板材料的科研攻关支持力度。

  在从核心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先进、完善的标准体系作为媒介,将技术成果进行有效固化。在标准研制过程中,通过细化和明确性能参数体系、技术指标体系以及测试方法体系,同时就检验规则、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技术成果,打通材料应用的 “最后一公里”。通过标准的全面贯彻实施,广泛推广技术成果和国产材料,并将标准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作为材料迭代创新的重要需求来源之一。此外,应优先推动方法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利用统一的标准凝聚产业链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研发合力,同时提升市场管理效能,借助标准的 “硬约束” 作用,倒逼产品质量提升和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四)加强标准统筹协调,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布局

  针对目前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因归口争议问题影响标准研制的客观情况,需从标准体系设计与建设的宏观层面加强统筹与协调。紧密结合液晶显示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设计标准体系,充分明确显示材料的特殊性与特殊地位。在玻璃基板、有机薄膜衬底、偏光片等领域,加强标准化技术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合理划分工作界面,明确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实现上下游标准的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依据标准体系规划和重点建设方向,针对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上下游企业组成联合主体,加快补齐标准体系中的空缺环节,确保液晶材料产业发展有标准可依,能够按照标准有序推进。

  总结

  本文通过对2025年液晶材料行业政策的深入解读,结合详实的数据,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液晶显示产业体系和液晶材料标准体系的现状,并对各层级、各类型标准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归纳。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涵盖6大类、几十种材料的标准体系,为液晶显示材料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方案。同时,从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和现状出发,提出了统筹 3 个层级、3 类标准协调发展的 4 点工作建议,旨在通过标准化手段,有效规范市场行为,促进产业协同创新,保障科技攻关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标准统筹协调,从而推动我国液晶显示材料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显示产业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液晶材料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