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国家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和消费者需求增长的双重推动下,轻食产业正在快速扩张。轻食沙拉、代餐奶昔、低碳水主食、复合果蔬汁、预制轻食菜品等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2023年,国内代餐轻食市场规模已超过16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年均增速将达30%。这一趋势吸引了众多品牌入局,传统餐饮企业纷纷跨界轻食赛道,新晋品牌则加速产品创新,以期在千亿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轻食、代餐行业仍面临缺乏强制性统一标准、品控问题频发等挑战,亟需行业规范与完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代餐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与传统代餐粉、代餐饼干、果蔬汁、沙拉等产品相比,如今的轻食概念逐渐泛化。轻食不再特指某种食物,而是涵盖具有均衡、健康、简单属性的各类食品与饮食方式,范围扩大到乳制品、新鲜果蔬、调味品、营养膳食补充剂、现制饮品、休闲零食、堂食餐饮、预制轻食菜品、外卖轻食等。
近年来,轻食属性产品热度持续走高,高蛋白、低糖、低盐、低脂食品需求增长显著。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3年,国内无糖及低糖食品市场规模从5525.7亿元增至6796.3亿元,预计2027年达到9040.4亿元;零脂及低脂食品市场规模从2439.1亿元增至2823.1亿元,预计2027年达到3748.8亿元;高蛋白食品市场规模从1044.8亿元增至1845.4亿元,预计2027年达到2701.1亿元。
轻食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年轻、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其中,80后、90后消费者占比超过70%,他们注重生活品质,追求健康与时尚。女性消费者略多于男性,占比约55%。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对轻食的接受度更高。
政策方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引导合理膳食,到2030年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等目标。2025年3月,国家卫健委主任表示将实施“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并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为消费者提供科学减肥指导。
需求方面,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更加注重选择健康的食品饮料。数据显示,分别有42%和50%的消费者会选择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和糖分含量,65%的消费者会为了健康而选择天然食品,57%的消费者会为了消化健康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44%的消费者愿意选择营养且便宜的食品。
在政策与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轻食行业新品牌陆续涌现。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新成立的轻食相关企业数量分别为3690个、4248个、4573个。与此同时,传统食品品牌也通过引入新技术升级产品工艺、调整配方。
不断增长的行业数据令轻食品牌获得资本关注。2023年,我国轻食行业资本市场逐渐升温,相关投资事件有3起,已披露投资金额为1.06亿元。以全麦烘焙为核心的品牌,2019年获得天使轮融资,此后又拿到A轮和A+轮融资;瘦身减肥解决方案提供商,2011年至2021年完成6轮融资,其中D轮融资金额达到20亿元;轻食品牌,2020年至2023年拿到5轮融资,其中B轮融资金额达到亿元规模。
中国轻食餐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2年。目前,较为知名的轻食品牌门店数量大多不超过百家,一些品牌的门店数量仅为个位数。曾经的网红轻食品牌如今几乎销声匿迹,暴露出初代轻食沙拉品牌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2024年,中国轻食沙拉市场规模达到141.8亿元,同比增长18.7%,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165.8亿元。然而,轻食口味不佳、价格偏贵、复购率低等“瓶颈问题”亟需解决。从品类存活率来看,轻食餐饮企业2023年闭店率为27.0%,高于餐饮行业平均值22.6%,属于“高危品类”。
市场竞争激烈和消费需求升级,迫使轻食餐饮品牌不断创新,打造出更符合本土需求的“新式轻食”。例如,一些品牌在轻食中加入谷物饭、黑豆酱、辣白菜等中式特色口味,更易被消费者接受。同时,许多轻食餐饮企业以“暖”为关键词,对食材进行熟制处理,并推荐消费者加热食用。
口味单一、价格较高、统一标准缺失,被认为是轻食市场当前面临的几大问题。不同种类的轻食、代餐产品执行标准不一,各品牌对于产品的实际“功效”处于自说自话状态,消费者缺乏判断产品优劣的权威依据。
例如,主打补充果蔬概念的“液体沙拉”产品,有的执行《果蔬汁类及其饮料》标准,有的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低碳面包产品,有的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糕点、面包》,有的执行《糕点通则》,还有的执行《面包质量通则》;代餐奶昔领域,有的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冲调谷物制品》,有的执行《固体饮料》标准,还有的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运动营养食品通则》。
由于缺乏统一的强制性标准,许多轻食类产品一味强调低脂肪、低碳水、低热量等卖点,易对消费者合理均衡膳食形成误导。例如,一些“液体沙拉”产品宣称补充每日所需蔬菜,实际仅指膳食纤维含量。还有一些魔芋蛋糕、魔芋面等产品强调低卡、低脂、低碳水,但蛋白质含量偏低。
除缺乏统一标准外,轻食代餐产品品控问题也时有发生。很多餐饮品牌的能量碗和沙拉打出“暖食”概念,但食材依旧生冷,较传统餐饮存在更多污染风险。例如,轻食使用较多的三文鱼,由于环境和养殖条件不同,有的三文鱼经检测发现有异尖线虫等。
营养成分宣传得天花乱坠,实际检测值却与标示值存在差距,这样的营养素虚标问题在代餐产品中并不少见。2020年7月,某地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的轻食代餐粉比较试验报告显示,部分样品营养指标的实际检测值与标签标示值不符。
总结
轻食代餐市场在政策引导和消费者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然而,行业仍面临标准缺失、品控问题频发等挑战。未来,随着行业规范的逐步完善和品牌创新的持续推进,轻食代餐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