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在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创新速度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令人瞩目。2024年,全国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同比暴涨超200%,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技术突破的迅猛,也揭示了机器人产业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广阔天地。从上游产业链的完善到下游应用场景的丰富,再到资本的踊跃投入,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2024年,全国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量达到387项,同比增长202.34%,而2023年的申请量也实现了276.47%的同比增长。这一数据表明,机器人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升级。从展会上可以看到,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弹钢琴、毫米级抓取、跑步等高难度动作,展现了“能文能武”的技术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发明专利占据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专利数量的60%以上,新型实用专利占比近三成。这一趋势表明,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大厂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也日益深入,截至2024年底,深圳的腾讯、华为、大疆、平安科技等企业在机器人产业专利累计申请量中位居前列。
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上游产业链的完善。以深圳为例,这座城市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拥有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厂商,在非工业机器人领域也聚集了大量激光雷达、芯片、舵机等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平均有60%到70%的硬件成本来自深圳及其周边企业提供的硬件。
这种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为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地基”。例如,一些企业在创业初期可以直接在本地找到加工厂,当天就能拿到设计加工件。这种高效的上游支持,使得机器人企业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的探索中。
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不仅依赖于实验室的突破,更需要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真刀真枪”地验证。目前,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落地应用。例如,部分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汽车工厂,从事上下料作业,还有的机器人被用于核主泵的安巡防检工作。
上海、深圳等城市庞大的企业需求,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和创新提供了充足“养料”。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加,人形机器人的商业价值逐步凸显。这种市场需求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为机器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机器人产业是公认的“烧钱”赛道,但各界资本对这一领域的热情却丝毫不减。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00起左右投融资事件,金额总计超200亿元,其中人形机器人融资事件数量占比最高,达到49%。
深圳作为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高地,在2024年以72起融资事件位居全国首位。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资占比高达31.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体现了深圳市场化资本“投早投精”的优势。资本的踊跃投入,不仅加速了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也激励了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机器人产业中来。
总结
从专利申请量的激增到产业链的完善,从应用场景的拓展到资本的踊跃投入,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2025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市场的持续扩大,机器人产业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大的飞跃。无论是“能文能武”的技术实力,还是“真刀真枪”的应用场景,机器人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