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4月24日,深圳会展中心(福田)迎来了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这场盛会如同现实版的“机器人总动员”,吸引了180家机器人企业参展。从会弹钢琴的人形机器人到能冲咖啡的协作机械臂,再到弹跳力十足的机器狗,现场展示了机器人技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深圳作为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基地,产业链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8%,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本次展会上,深圳“机器人谷”企业如优必选、越疆科技等纷纷亮相,展示了从整机到核心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优必选的天工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成为焦点,这款机器人拥有20个自由度,能在复杂地形上运行,移动速度可达10km/h,目前已获得100台意向订单。此外,数字华夏科技的首款仿人机器人“夏澜”也吸引了众多目光,其面部采用高强度仿生材料,搭载29个主动自由度,主打情感陪伴功能。
深圳在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整机生产上,还涵盖了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兆威机电的灵巧手、速腾聚创的光学模组、雷赛智能的关节电机和减速机等,都展示了深圳在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全面布局。2024年,深圳新增机器人企业达14534家,同比增长39.64%,产业链协同能力日益成熟。
尽管机器人技术在工业、情感陪伴、科研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商业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一位投资项目经理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和高校科研,家用场景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并不大,主要产品仍以工业应用为主。
要打通商业化“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算法的提升。人形机器人需要理解物理世界的声音、文字、图像,并进行逻辑分析,这需要强大的算法支持。目前,具身智能算法的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相当于GPT2水平,数据依赖性强,泛化能力有限,多模态交互的视觉、语言、动作协同尚未成熟,影响了用户体验。
展会上,来自意大利的物流公司对越疆科技的工业协作机械臂表现出浓厚兴趣,希望将其应用于物流自动化场景。越疆科技的这款机械臂在全球拥有300多个合作伙伴,累计出货量超过8万台,销售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全球出口量连续7年蝉联国内第一。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VDMA)也“组团”参展,成员们对深圳的机器人产业链优势表示惊叹。他们表示,在其他国家可能需要半年或一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深圳可能只需要一到两周,深圳正逐步成为国际生态枢纽。
总结
2025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整机到核心零部件,深圳在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布局日益完善,成为国际生态枢纽。尽管机器人技术在工业、情感陪伴、科研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商业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家用场景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随着算法的提升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机器人行业有望实现更大的突破,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