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电子商务作为流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模式,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新经济增长点。中国在推动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便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自2009年深圳成为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以来,诸多城市相继加入这一行列。该政策旨在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城市流通数字化水平提升,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一体化进程。本文基于2005—2023年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城市流通数字化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政策效果展开实证评估
流通数字化是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对供应链、物流、零售等传统流通环节进行改造和升级,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则统一、竞争充分、高度开放且运行有序的市场格局,核心目标是消除地区间的行政壁垒、市场分割以及不合理的政策差异,促进商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提高市场效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流通数字化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与动力源泉。一方面,流通数字化打破信息壁垒,让市场信息更透明对称。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能够实时共享价格、供求等信息,降低市场主体搜寻成本,消除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障碍与区域市场分割,推动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顺畅流通。另一方面,流通数字化推动流通产业优化升级。传统流通业向数智化转型,供应链趋于扁平化、柔性化,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重塑全国统一的产业分工格局,优化全国大市场结构。同时,流通数字化借助网络平台降低运输与交易成本,拓展产业链,优化要素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增添动力。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流通数字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制度环境。在市场条件上,统一规则、公平竞争及要素自由流动,有助于流通数字化企业降低运营风险、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流通领域的优势,加速流通数字化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在制度环境上,统一市场准入,消除区域行政分割,降低流通企业跨区域开展数字化业务的合规成本与不确定性。此外,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关键领域制定统一标准,保障企业与消费者权益,激励企业创新,推动流通数字化发展。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评估结果显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对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从区域差异来看,该政策对中部地区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动作用最为突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这一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等因素对政策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中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承接优势,在政策推行时,能较好地借助流通数字化转型,快速优化供应链体系,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加速市场一体化进程。西部地区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流通数字化的需求迫切,随着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的落地,能够有效改善市场环境,推动商品和要素的流通。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相对成熟,政策边际效应有限;同时,东部地区产业多元化程度高,资源配置分散,使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弱。
流通数字化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劳动力市场上,提升城市就业水平
流通数字化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劳动力从传统行业向新兴领域转移。电子商务作为流通数字化的核心组成与典型代表,可从多维度创造就业空间。首先,以大数据、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直接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企业扩张,并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环境。其次,电子商务能够降低劳动者的工作和信息搜寻成本,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消除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障碍与壁垒,促进劳动力与工作岗位的有效匹配。最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能够通过规范经济活动和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途径提升创业活跃度,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就业机会增多,不同地区的劳动力能够更充分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各地区人力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同时,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优化劳动力区域布局,进而提升整体就业质量,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二)在资本市场上,提升金融资本效能
电子商务市场分析提到流通数字化在资本市场上能提升资本效能,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筑牢金融根基。首先,流通数字化使交易数据能够被实时、准确地记录和分析,加快数字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的兴起。金融机构通过发展在线信用服务、建立交易诚信档案等方式优化金融制度供给,实现项目风险的精确评估和精准放贷,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市场风险,增强市场稳定性。其次,传统金融服务往往受限于物理网点和服务时间,许多小微企业和偏远地区客户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流通数字化可打破这些限制,互联网金融平台、移动支付等的兴起,可以随时随地提供金融服务,将原本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外的人群纳入其中,拓宽金融资源的覆盖范围,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使金融资源能够更广泛地惠及各类市场主体,有效拓展市场边界,激发市场交易活力。最后,在流通数字化体系中,交易结算速度大幅提升。电子支付、区块链等技术可实现资金的快速清算和到账,减少资金在途时间。资金流转效率的提高,使金融资源能够更快地从闲置方流向需求方,提高资金的使用频率和效益,提升商品与信息的流动性,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
(三)在技术市场上,加速技术创新与扩散
在流通数字化进程中,企业为提升竞争力,加大在物流追踪、智能仓储、精准营销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加速技术创新与扩散。首先,数字化使流通企业能够收集和分析各类平台的消费者数据,包括购买行为、偏好、需求等。海量数据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燃料”,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洞察市场趋势,反向驱动企业创新产品与服务。其次,数字流通基础设施的广泛普及有助于模糊区域间贸易边界,破除制约数据要素流动的显隐性障碍,使企业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和共享知识、技术及经验,减少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企业可以利用开源软件、共享技术平台等,降低软件开发和技术创新成本。最后,流通数字化网络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和用户连接在一起,形成庞大的创新网络。在该网络中,新技术和创新成果能够迅速传播和扩散,产生网络效应。随着技术创新的加速与扩散,各地区的市场连接更紧密,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更高效、更自由地流通。技术创新带来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有助于统一全国市场的交易规则与质量标准,减少地区间的市场差异与壁垒。创新催生新兴商业模式和业态,如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打破传统地域市场的分割状态,促进市场的深度融合与拓展。
(四)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释放消费潜能
流通数字化能够激发消费市场潜能,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强劲内需动力。首先,流通数字化优化消费体验。借助大数据分析,流通企业能够深度洞察消费者的偏好、购买历史等信息,为用户精准推荐符合其需求的商品,节省消费者的购物时间;消费者足不出户便能在电商平台选购全球好物,打破跨区域消费局限,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其次,流通数字化拓展消费场景,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催生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兴业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消费选择,从而挖掘出更多潜在的消费需求。再次,流通数字化降低购物成本。数字化流通缩短供应链长度,减少传统流通模式中层层代理、经销商等中间环节,降低商品价格;电商平台和商家通过数字化手段,及时向消费者推送各种优惠活动、折扣信息,激发消费热情。最后,流通数字化保障消费者权益。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流通数字化实现商品的全程溯源,消费者可以了解商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确保商品的质量安全;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快速提交售后问题,以便商家能够及时响应并处理,提振消费信心。旺盛的消费需求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繁荣,增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整体活力与经济韧性。
通过对2005—2023年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流通数字化有助于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且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在不同区域的实施效果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