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十五运会科技创新成果为残障群体提供智能解决方案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上,广州赛区通过14项前沿科技项目打造"智慧全运"新标杆。其中以导盲机器人为代表的无障碍技术突破尤为引人关注,其不仅实现了视障人群出行效率提升超50%的技术目标,更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辅助设备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这些创新应用将为未来残障群体融入社会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本。
本届赛事引入的六足导盲机器人将在机场、高铁站等多场景部署20台以上设备。通过仿生结构设计实现稳定行走和低噪音运行,其续航能力可满足全天候服务需求。测试数据显示,该设备使视障用户自主出行效率提升50%,安全性预期增强60%。与传统导盲工具相比,六足机器人还具备行李负载功能,显著降低了室内外活动的安全风险。
研发团队为导盲机器人配置了双重交互系统——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或物理推拉操作调节行进速度。这种创新性的人机交互方式兼顾不同使用习惯,在复杂环境中提供更精准的导航支持。同时,配套APP可实现实时定位响应,百米范围内设备能主动识别需求并靠近服务。
区别于传统轮式或双足设计,六足架构赋予设备更强环境适应能力。专家测试表明,在不平整地面或障碍物密集区域,其步态算法可自动调整支撑点,保持98%以上的稳定通过率。此外,单次充电支持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满足马拉松赛事等长时间场景需求。
除独立运行外,该设备还融入更大智能服务体系。在本届赛事中,导盲机器人将与AR导航系统、手语翻译终端形成联动,为视障和听障群体提供立体化支持。实时在线的手语翻译系统可覆盖场馆咨询、旅游指引等场景,真正实现信息无障碍传递。
值得关注的是,导盲机器人技术应用将突破体育赛事局限。赛后部分设备将转型为社区服务站智能终端,继续服务于残障人士日常出行。配套的微纳米级制冷涂层技术亦将在志愿服务站点推广,预计每年可减少100余吨碳排放,推动绿色科技的社会化普及。
本次技术创新实践表明,导盲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场景,并展现出显著的社会价值与商业潜力。随着六足结构、多模态交互等核心技术的持续优化,2025年我国无障碍智能设备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些成果不仅为残特奥会提供坚实保障,更标志着中国在智能辅助技术研发领域正形成独特优势,为全球无障碍事业贡献创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