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以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形态加速崛起,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我国政策端持续释放红利,《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明确支持低空经济发展,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当前,从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的全产业链布局正逐步完善,但安全始终是制约这一新兴领域规模化落地的核心命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低空经济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作为融合航空器制造、通信导航与地面服务的复合型产业,低空经济的安全管理涉及空域规划、飞行器适航性及应急响应等多维度。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增无人机实名登记量达110.3万架,无人机运营单位超2万家,规模扩张的同时对安全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需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空域管理系统,在深圳试点中已实现低空飞行事故率下降56%的成效。政策层面,《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明确将优化600米以下空域资源分配,为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通过空域分层分类管理机制创新,正加速推进低空经济要素市场化配置。2024年中央空管委将600米以下适飞空域管理权下放至6个试点城市,深圳市计划于2025年前开放75%的120米以下空域。技术层面,全国330余个城市启动5GA网络部署,低空智联网建设加速推进,预计到2025年完成300个城市载波聚合覆盖。市场化方面,北斗网格位置码技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为物流配送、电网巡检等场景提供时空基准,重庆通过该技术验证10多种机型在80300米空域的商业化应用可行性。
针对高原低氧环境、复杂气象条件等特殊场景,技术研发持续攻关。2024年试飞成功的EH216S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采用固态电池技术,续航时间提升60%90%;"天目山一号"无人机在西藏海拔4500米地区完成连续飞行测试,验证了极端环境下的作业能力。智能化系统方面,智能避障与自主路径规划技术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在深圳大漠大等企业主导的文旅景区项目中,无人机编队表演事故率降低至0.3%以下。
当前低空经济正从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双轮驱动转型。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为核心形成1700家链上企业集聚区,2024年产值突破900亿元;长三角苏州规划打造全国示范区,聚焦研发、制造与运营的全产业链生态;成渝地区则重点发展"低空+文旅""低空+物流"等融合场景。数据显示,无人机物流配送已覆盖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在江西赣州等地构建起30分钟城市医疗物资响应网络。
结语:乘数效应下的可持续未来
当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形成共振,低空经济正在打开万亿级市场想象空间。从基础设施的数字化重构到安全防控体系的智能化升级,再到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我国已初步建立涵盖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商业运营的完整产业生态。随着2025年市场规模冲刺1.5万亿元目标,这一新兴领域不仅将重塑交通物流与城市服务模式,更将在数智技术融合中开辟经济增长新蓝海,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