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核心数据显示,今年清明节假期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实现旅游收入575.4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在缅怀先烈、传承文化与踏青休闲的多重需求驱动下,各地文旅融合创新成果显著,假日经济呈现供需两旺态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清明假期期间,多地红色旅游景区推出专题展览、沉浸式体验等项目,吸引大量游客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参与主题研学活动等方式缅怀英烈。数据显示,包含烈士陵园、历史遗址的景区接待量同比显著增长,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各地依托城市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资源,打造“传统文化+现代潮流”结合的旅游场景。北京、浙江等地推出采茶制茶体验、数字藏品发布等活动;山东、江苏通过“徒步骑行+公园打卡”模式吸引年轻群体;安徽、贵州则将非遗技艺与节气文化融入文旅产品设计,使传统习俗焕发新生机。新玩法推动假日消费结构优化,特色项目的参与度同比提升超过15%。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32条“春日乡野”主题线路成为游客热门选择,“时令采摘”“挖野菜”等农耕体验搜索量环比增长40%。重点乡村景区通过设置田园市集、民俗手作工坊等活动,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与消费链条。数据显示,乡村旅游相关产品预订量较节前上涨28%,成为拉动区域旅游经济的重要引擎。
全国博物馆通过延长开放时间、推出数字化体验项目增强假日服务能力。故宫博物院以中外园林为主题的文化展览吸引超10万人次参观,国家博物馆“中国探月工程”特展单日预约量突破上限;河南博物院线上直播活动观看人次达50万,上海博物馆的“纸鸢制作”手作课程更引发亲子家庭参与热潮,文博旅游成为假日文化消费新亮点。
总结:2025年清明假期旅游市场呈现三大特征——红色教育与休闲度假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新兴业态协同创新、城乡文旅资源联动发展。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各地通过供给端提质升级有效激活了节庆经济潜力,为全年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如何持续挖掘文化IP价值、强化科技赋能体验将成为行业深化发展的关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