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总标题以行业痛点切入)
在政策激励和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中国光伏产业正经历新一轮发展浪潮。然而,在分布式项目抢装潮与供应链波动交织的背景下,光伏组件市场却曝出真假产品混战的新隐患。天合光能、爱旭股份等头部企业近期密集发布的"防伪"声明,揭开了行业渠道乱象的冰山一角。这场涉及代工模式争议与政策窗口期博弈的风波,正推动光伏产业加速走向规范化发展。
天合光能和爱旭股份同步发出警示:部分非授权渠道销售疑似品牌组件产品,可能引发质量缺陷、售后缺失等多重风险。两家公司强调,未经官方认证的渠道购买存在价格异常、维权困难等问题,呼吁客户通过正规途径采购。此类声明背后反映当前光伏市场供需失衡的现状——尽管全球组件产能已突破1000GW,但特定版型产品仍出现供应紧缺。
行业普遍存在委托加工现象:品牌企业将订单分包给其他厂商生产,最终以自身品牌交付。这种OEM/ODM合作虽提升效率,却为市场留下监管盲区。部分未通过质量检验的代工产品若流入非官方渠道,则可能被认定为"非授权商品"。有企业透露,某光伏公司提出"共享产能"概念后,代工需求激增导致市场出现灰色交易空间。
国家发改委2月发布的新能源电价新政设定了6月1日关键节点,促使分布式项目进入冲刺阶段。数据显示,工商类分布式订单量在春节后陡增,而组件库存却维持低位。这种"低库存高需求"的市场环境,使主流品牌产品出现阶段性紧缺。分析指出,距政策切换仅剩三个月窗口期,抢装潮可能持续至5月底。
此次风波折射出光伏产业在快速扩张中的管理短板:如何平衡产能共享与质量管控?怎样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追溯体系?头部企业的"防伪"行动已释放明确信号——通过规范授权渠道重建市场秩序。随着政策调整带来的行业洗牌,未来或有更多企业效仿此类措施,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维护品牌价值。
总结来看,光伏组件市场的乱象本质是产业快速发展与监管机制滞后的矛盾缩影。头部企业的主动出击不仅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更为行业构建良性生态提供了范本。在政策导向和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光伏产业正通过规范化进程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
国金证券认为,光伏产业链景气修复持续进行时,玻璃4月盈利水平有望继续大幅改善,测算头部电池片产能已实现盈利,各地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新政紧锣密鼓制定中;重申4月内板块将迎来对需求侧悲观预期的修正、以及股价对基本面右侧的追赶。
近期,光伏行业消息不断。3月以来,硅片价格在分布式需求拉动下上涨,行业库存维持低位;电池片环节因G12R组件排产占比提升,价格连续五周上涨;光伏玻璃受组件开工率提升带动,3月库存天数环比明显下降,价格持续上行。 上海有色网SMM数据显示,分布式TOPCon组件182、210、210R三种型号价格均创下近期新高,达到0.757元/瓦至0.767元/瓦不等。 业内普遍认为,光伏产业链的涨价,与“抢装潮”有关。1月底、2月初相关部门接连公布光伏发电和新能源电价相关规定,4月30日之前并网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可以全额上网,享受较高的补贴电价;而4月30日之后并网的项目,则只能选择自发自用或部分上网模式,无法再进行全额上网销售。从5月31日起,新投产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原则上全部电量进入电力市场交易,通过竞价形成电价,并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通过“多退少补”差价结算稳定收益预期,不再享受国家补贴。为争取原有政策红利,企业纷纷赶在这两个节点前抢装,拉动光伏产品需求激增。 根据集邦咨询最新调查,中国政策刺激光伏产业整体需求,组件供给出现紧张气氛,预期3月和4月的需求将出现小高峰,可能顺势带动第二季度产业链价格上升,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项目将于第二季度达到装机高峰。(证券时报)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