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球光伏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产能过剩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挑战下,企业行为呈现显著分化态势。部分厂商响应行业自律倡议主动限产,另一些则逆势推进新项目落地,这种矛盾现象折射出光伏产业链在供需失衡中的生存困境与发展机遇并存的复杂图景。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光伏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一、产能过剩加剧"内卷" 企业盈利持续承压
截至2024年底,我国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已全面突破千吉瓦级规模,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达到1447GW、1160GW、1193GW和1428GW。这种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滑,33家光伏上市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营收下降与亏损扩大成为普遍现象,累计预亏金额约是盈利企业的十倍之巨。部分一体化企业因叠加多环节成本压力,亏损程度显著高于单一业务企业。
2025年开年以来,光伏行业已公示31个新项目,总规模近200GW,投资总额达900亿元。这些涵盖全产业链的扩建行动呈现三大特征:技术升级导向明显(如平煤隆基4.72GW BC电池技改项目)、区域产业转型需求驱动(江苏阜宁20亿硅材料基地)、一体化补链布局加速(TCL中环内蒙古10GW组件智慧工厂)。尽管面临行业整体亏损,企业扩产决策主要基于三个考量:
1. 技术迭代窗口期的战略卡位,N型电池产能占比已从2023年的三成跃升至当前七成;
2. 应对下游环节向上游渗透带来的市场挤压(如组件厂商进军硅片领域);
3. 遵循光伏制造业平均建设周期1824个月的客观规律,多数项目早在行业景气时期启动规划。
政策层面已开始强化技术导向监管:工信部新规将新建电池组件效率门槛提升至P型23.7%/21.8%和N型26%/23.1%,同时禁止配套自备燃煤电站。行业自救则需要从两方面突破:
当前光伏产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量虽保持10%增长,但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分析机构预测供需关系将在2026年前后趋于平衡,这期间将伴随三方面变化:落后产能加速退出、技术代际差持续扩大、海外新兴市场成为重要增量空间。
总结而言,光伏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通过强化技术标准约束、推动产业资本向创新领域倾斜、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等举措,有望逐步扭转恶性竞争格局。那些坚持研发投入、聚焦高端制造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洗牌中占据先机,而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将难以为继。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光伏产业必将通过结构性调整实现从"内卷陷阱"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跃迁。
国金证券认为,光伏产业链景气修复持续进行时,玻璃4月盈利水平有望继续大幅改善,测算头部电池片产能已实现盈利,各地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新政紧锣密鼓制定中;重申4月内板块将迎来对需求侧悲观预期的修正、以及股价对基本面右侧的追赶。
近期,光伏行业消息不断。3月以来,硅片价格在分布式需求拉动下上涨,行业库存维持低位;电池片环节因G12R组件排产占比提升,价格连续五周上涨;光伏玻璃受组件开工率提升带动,3月库存天数环比明显下降,价格持续上行。 上海有色网SMM数据显示,分布式TOPCon组件182、210、210R三种型号价格均创下近期新高,达到0.757元/瓦至0.767元/瓦不等。 业内普遍认为,光伏产业链的涨价,与“抢装潮”有关。1月底、2月初相关部门接连公布光伏发电和新能源电价相关规定,4月30日之前并网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可以全额上网,享受较高的补贴电价;而4月30日之后并网的项目,则只能选择自发自用或部分上网模式,无法再进行全额上网销售。从5月31日起,新投产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原则上全部电量进入电力市场交易,通过竞价形成电价,并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通过“多退少补”差价结算稳定收益预期,不再享受国家补贴。为争取原有政策红利,企业纷纷赶在这两个节点前抢装,拉动光伏产品需求激增。 根据集邦咨询最新调查,中国政策刺激光伏产业整体需求,组件供给出现紧张气氛,预期3月和4月的需求将出现小高峰,可能顺势带动第二季度产业链价格上升,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项目将于第二季度达到装机高峰。(证券时报)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