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近年来呈现显著矛盾:20232024年申报立项的绿氢项目规划产能已超650万吨,但实际建成仅11万吨,开工率不足两成。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氢能产业在政策协同、技术标准、成本控制等多维度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作为清洁替代的关键路径,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氢能产业链横跨能源生产、装备制造、交通应用等多个领域,现行管理体系存在权责交叉与政策碎片化问题。某东部省份规划中的电解水制氢调峰项目因涉及电力、环保、应急等多部门审批流程,导致前期工作周期延长数倍。这种"九龙治水"的格局直接影响了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确定性。
加氢站建设呈现明显的区域政策差异:某北方城市要求必须配备防爆设备,而南方地区则强制实施抗震设计规范,造成企业重复投入成本增加30%以上。制氢环节同样面临法规空白,固态储氢与液氢运输的标准缺失导致关键技术难以商业化应用。
当前燃料电池系统购置成本仍维持在5000元/千瓦高位,是国际成熟市场水平的1.5倍。某示范项目测算显示,绿氢生产综合成本达28元/kg,而传统灰氢仅需1416元/kg。这种价格剪刀差叠加设备折旧压力,使多数氢能应用场景仍依赖财政补贴维持运营。
在政策驱动下,多地出现重复建设电解槽制造基地的现象,2023年新增产能利用率不足65%。某中部省份氢能产业园规划面积是本地市场需求支撑量的三倍,反映出产业布局缺乏统筹引导。这种无序扩张不仅加剧了设备过剩风险,更分流了技术研发所需的核心资源。
截至2024年底,风电光伏装机占比突破42%,但弃风弃光率仍维持在5%左右。通过电解水制氢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1520个百分点的实证项目已显现价值:西北某风光储氢一体化基地数据显示,每生产1吨绿氢可消纳约3.5兆瓦时波动电力,并形成跨季节储能解决方案。
针对氢能产业链痛点,行业呼吁建立更高层级协调机制。建议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绿氢认证体系,构建基于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补贴框架。同时推行"源网荷储氢"一体化审批流程,在西北等风光资源富集区域打造示范集群,逐步形成从绿电到绿氢再到终端应用的价值闭环。
当前氢能产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破解标准壁垒、降低用能成本、优化要素配置将是决定其能否实现2035年规划目标的核心变量。随着能源法明确氢能的法定地位,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绿氢必将在碳中和进程中展现战略价值,成为重塑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推动可再生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并明确提出安全替代、供需统筹、多元替代、创新替代等要求,其中重点提及氢能对可再生能源实现多元应用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氢能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进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明确,氢能行业的发展速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今日举行的“SNEC PV+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开幕式上,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演讲中提到,光储平价已经实现,“光储度电成本在江苏可以做到五毛一,蒙西实现三毛九,与煤电价格基本一致,正朝着均价三毛钱的目标迈进。随着碱性电解槽、储氢罐、输氢管线等重大设备及核心材料国产化,预计到2026年绿氢成本可以实现一公斤十块钱。光氢平价也将实现。”(财联社)
华宝证券研报指出,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实以及项目的建设完成,绿氢制取与应用端的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推进。从短期来看,未来行业上下游供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望提升市场的活跃度,建议关注涉及可再生氢能消纳、燃料电池生产的相关行业;从中长期来看,中游储运环节有政策扶持但实际效果依然偏弱,未来相关建设力度有望加强,建议关注加氢站、气态/液态/固态氢气储运等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