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注:此为模拟行业资讯总标题,含时间与产业规模预测数据)
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正迎来历史性机遇期,政策、技术、资本多维共振推动产业链加速成熟。据最新行业分析显示,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000亿元,形成涵盖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及运营服务的完整生态体系,成为全球竞争新高地。
在"新质生产力"战略指引下,国家明确支持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发展,为卫星互联网构建了顶层设计框架。技术层面,我国已掌握星载通信系统、多频段兼容等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显著提升。资本市场方面,民间融资活动高度活跃,2023年卫星制造领域融资规模同比增长47%,头部企业估值持续攀升。
1. 卫星制造端率先释放增量空间,需求侧预测显示未来三年我国将发射超3,000颗通信卫星。核心供应商在载荷设备(如相控阵天线)和平台组件(如星载电源系统)领域具备技术壁垒优势,订单能见度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 卫星发射环节竞争格局持续优化,可复用火箭技术突破使单次发射成本下降30%以上。头部企业通过完善发射基地布局和提升频次,正加速形成规模化服务能力。
3. 地面设备领域呈现结构性机会,核心网建设投资占比将超整体市场的65%,基站天线、波束成形器等关键器件需求激增;终端市场则因消费电子厂商入局而进入高速增长期。
以星网公司牵头的"星间互联+地面5G"混合组网模式,正推动低轨卫星网络覆盖能力突破10,000公里级传输瓶颈。同时,时空集团等应用服务商依托北斗系统,在灾害监测、智慧农业等领域已实现千万量级终端部署。值得注意的是,G60卫星互联网工程的推进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具备"天基+地基"双模通信能力的国家。
随着量子加密通信模块搭载比例提升至25%以上,行业安全性标准将实现跨越式升级。在商业模型创新方面,按需付费的Ka频段租赁服务和星上AI数据处理等增值服务正逐步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预计到2030年,我国卫星互联网用户渗透率有望突破18%,催生万亿级衍生市场空间。
总结:当前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已进入系统化建设阶段,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应用场景加速落地的多重优势叠加,正推动行业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商用的关键转折点。随着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效应逐步显现,我国有望在全球新一轮太空经济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中信建投研报表示,卫星互联网可实现全球覆盖,是星地融合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领域应用前景光明,市场空间广阔。近日,千帆星座首批18颗商业卫星入轨组网,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正式进入批量部署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政策端持续发力。国际商业航天方面:美国SpaceX发布猛禽3液氧甲烷发动机,受益于3D打印技术加持,猛禽3发动机相较于猛禽2更轻、更有力、效率更高。“天鹅”号货运飞船经历入轨意外后完成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锗作为重要的稀有金属,可广泛用于红外、光纤、光伏等领域。受供给紧张、地缘冲突、需求向好等因素影响,锗价年内涨幅接近30%,已创下历史新高。我们预计锗将充分受益于卫星互联网、5G通信等领域发展提速从而实现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2023-2026年全球锗需求CAGR为16.4%,对应锗行业供需缺口分别为18.4/ -2.2/ -16.7/ -43.2吨,供给短缺有望推动锗价继续强势上行。
中信建投研报表示,卫星互联网可实现全球覆盖,是星地融合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领域应用前景光明,市场空间广阔。近日,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联合试车任务成功,商业航天火箭关键技术持续突破。中法天文卫星成功发射,航天领域国际交流不断深化。国际商业航天方面,根据SIA《2024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卫星宽带为卫星服务领域增速最快市场,同比增长40%。美国私人火箭公司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完成第50次发射,成功率达92%。
卫星互联网概念低开高走,北方导航涨停,中兵红箭、万通发展、航天电器、三角防务等跟涨。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