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截至2024年底的数据与政策进展)
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正迎来历史性节点。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传统煤电,标志着电力系统向绿色低碳迈出关键一步。然而,这一转变背后需要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支撑——在风光资源波动性加剧的背景下,电网系统既要保障稳定供电,又要推动市场化改革。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速推进,2025年或将成为电网投资与运营模式重构的重要转折点。
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的约12.7亿千瓦。这一里程碑式数据折射出能源结构转型的显著成效。然而,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特性对电网运行提出新挑战:当风力或光照不足时,传统火电仍需承担调峰任务以维持电网稳定性。
为解决新能源与传统电源的协同问题,2015年启动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明确提出建立统一市场规则。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4万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超10倍,反映出电网互联与资源调配效率的显著提升。
在新能源占比快速攀升的背景下,传统火电的角色从“主力电源”转变为“压舱石”。当风光发电量激增时,需动态削减火电机组出力;而在资源短缺时段,则依赖火电补足缺口。这一波动性需求对电网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障电力实时平衡,又要兼顾经济性与环保目标。
为此,我国通过省级现货交易试点和跨区交易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市场机制。例如,山西等省份利用省间交易系统扩大外送范围,目前已与23个省份实现电力互通。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数据显示,新一代省间交易系统每月处理近2800笔跨区域交易,通过市场化价格信号引导用户调整用电时段——2021年以来,中午时段电价走低促使部分高载能企业主动转移负荷至新能源大发的午间,降低了全社会用能成本。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深化推动了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提升。截至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中63%已通过市场化交易完成,远超改革初期水平。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电量规模上,更反映在电网运行模式的革新:过去依赖行政指令的调度方式,正被动态电价与竞争性投标机制取代。
以青海、西藏等新能源富集地区为例,其电力通过特高压通道输送至华北、华东负荷中心,既缓解了本地消纳压力,又降低了受电端的用能成本。同时,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的大规模部署进一步增强了电网调峰能力——2024年新增储能装机容量同比增长超50%,为新能源占比突破50%提供了技术支撑。
总结:电网转型背后的制度创新与投资机遇
从数据可见,我国通过电力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双碳”目标与电网安全的协同发展。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历史性超越并非终点,而是对电网智能化、市场机制完善的新考验。随着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电价信号将更精准反映资源时空价值,激发电源侧灵活性改造和用户侧响应潜力。未来,电网不仅是电力输送的物理网络,更是连接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数据中枢——其投资方向正从单纯基建向数字化、市场化服务延伸,为绿色转型注入持续动能。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2025年一季度国家电网加快电网投资建设,电网投资实现“开门红”,同比增长27.7%。展望全年,我们维持判断电网基建投资完成额预计为6800-7000亿元,奠定电力设备内需的坚实基础。国内方面重点项目及配套招标持续落地,直接利好核心站内、站外设备及材料。海外方向,我们建议关注非美国业务为主的出海企业在情绪“错杀”后的布局价值。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