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PET包装材料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60亿元。在此背景下,近期广东恩平市某山泉水公司因违规循环利用一次性PET水桶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了行业在成本控制与产品安全间的深层矛盾。这一案例不仅推动地方监管部门迅速行动,更引发了业界对PET材料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的广泛关注。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PET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广东恩平某山泉水公司因将一次性PET水桶回收再利用被查处,涉事生产线全部关停并召回流通产品。该事件中,监管部门采取"封存抽样检测"全流程介入,显示对食品级PET制品的管理正趋向严格化。涉事企业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彻底终止PET水桶循环流程,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生产卫生规范》要求。
调查显示,国内桶装水价格区间集中在16元/桶,激烈竞争迫使部分企业采取非常规降本措施。涉事公司透露其PET水桶回收率达20%,通过重复使用可降低约35%包装成本。这种行为虽能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却与PET材料"一次性设计、多频次使用"的物理特性形成冲突。行业数据显示,超过60%的小型饮用水厂商存在类似操作隐患。
专家指出,PET塑料瓶体在反复清洗中易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纹,这种结构损伤会成为细菌滋生温床。检测显示,在50℃以上环境使用时,老化PET可能释放微量乙醛等物质。尽管企业可通过高压冲洗配合臭氧消毒控制风险,但《GB193042018》明确要求包装容器不得重复用于直接接触饮用水的生产环节。
监管部门联合权威机构对涉事品牌开展应急抽检,在生产线封存的库存及流通渠道共抽取11批次样品(含9批本地产和2批跨区抽样),结果显示所有指标均达到GB192982014标准。这一结果虽未完全消除公众疑虑,但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技术参考依据。
随着PET在食品包装领域占比持续扩大(预计2025年达78%),企业需在材料改性研发和全链条追溯系统建设上加大投入。专家建议建立"生产回收再生"闭环管理体系,通过RFID芯片等技术实现PET容器全生命周期监控,同时推动制定适用于重复使用场景的PET食品安全标准。
总结: 从恩平事件到千亿产业布局,PET包装的安全性与合规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在成本控制与消费者健康权之间,企业亟需建立更科学的质量管控体系,而监管部门也应加快出台针对循环利用环节的具体规范。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完善双轮驱动,才能实现PET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PET铜箔板块震荡走高,宝明科技涨停,沪江材料涨超10%,远东股份、东威科技、璞泰来、英联股份等跟涨。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