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土地储备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基于2024年专项债新规对存量与新增用地的定向调控
在稳增长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券撬动土地储备已成为重要抓手。自然资源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新政,明确了资金使用规范与监管机制,为未来三年土地市场注入结构性调整动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7日,存量闲置土地将面临系统性清理,新增用地开发需同步纳入储备计划管理,这标志着我国土地储备体系正向精细化、市场化方向加速转型。
新规要求申请发行专项债券的土地储备项目必须满足双重标准:一是纳入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并具备全民所有土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标识码;二是优先选择存量闲置土地,包括已供应未动工的房地产用地及其他可收回地块。政策特别强调,2024年11月7日后新供应土地不列入存量范畴,倒逼地方政府加速盘活现有土地资源。
资金使用方面,专项债券仅限于纳入名录管理的土地储备机构,并实行专款专用、封闭管理,确保资金精准投向土地收储、整理等核心环节。这一机制设计既隔离了金融风险,也避免出现资金空转现象。
地方自然资源部门需主导谋划土地储备项目,重点筛选成熟度高、收益可覆盖融资成本的地块组合。审核环节新增多项硬性指标:包括存量闲置土地处置情况、储备机构合规资质、土地权属清晰度等。省级财政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通过债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通,形成"申报审核发行监管"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非试点地区需经财政部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审核项目清单,而"自审自发"试点省份则可自主审批后备案,这种差异化管理模式既保障了政策统一性,又提升了区域执行灵活性。
专项债券发行严格遵循“以项目定额度”原则,允许同一项目内不同地块间调剂使用资金,但必须确保整体收益覆盖本息。地方政府需在规划阶段统筹考量开发时序与市场前景,例如商业用地与保障性住房用地的配比,以实现现金流动态平衡。
政策特别强调2024年时间节点的约束力:存量闲置土地处置进度将直接影响未来债券额度分配,这为2025年土地储备投资规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标。
新规建立了覆盖项目入库、资金拨付、工程进展的全流程监测系统。对于挪用资金、虚假包装项目等行为,不仅暂停后续债券发行资格,还将纳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这一制度设计将推动土地储备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型,为2025年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专项债新规重塑土地资源配置格局
通过精准划定存量与新增用地的政策边界、强化资金使用约束,并建立市场化收益评估机制,此次改革将显著提升土地储备效能。预计到2025年,纳入规范化管理的土地储备项目占比将超80%,带动约1.2万亿元专项债券规模投向有效供给领域,为稳投资、调结构提供持续动力。(注:文中数据来源于政策文件公开内容)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